以街頭作為畫布:古羅馬塗鴉留下了甚麼話?

A+A-
位於龐貝古城街道的古塗鴉痕跡。 圖片來源:Naaman Abreu/Shutterstock

倫敦紅磚巷(Brick Lane)塗鴉風波繼續發酵,被噴上中國官方標語的牆身,如今一再被刷新,當事人又報稱收到死亡恐嚇,不禁令大家反思塗鴉的本意。事實上,早在 2,000 年前古羅馬時代,街道已被當成塗鴉畫布,單計龐貝古城就保存超過 11,000 幅塗鴉。究竟這些古代塗鴉承載甚麼訊息?當中如何反映古羅馬社會的面貌?

被火山灰封存的龐貝古城重現人間數百年,依然是未完全發掘的考古寶藏,尚有 3 分 1 面積未出土。由宏大建築結構到價值連城的文物,現今考古學家已經把注意力轉移到古城的細節,龐貝街道牆壁成焦點之一,上面有超過 11,000 幅公元 1 世紀的古代塗鴉。在華盛頓與李大學(W&L)古典學教授 Rebecca Benefiel 領導下,約 50 人的研究團隊近年著手建立首個古塗鴉數據庫,地點遍及龐貝與其他羅馬古城。

2020 年復修重開的龐貝古城遺址「戀人之家」(House of Lovers),牆上留有清晰可見的古老塗鴉。 圖片來源:Ivan Romano/Getty Images

在沒有噴漆的年代,古羅馬塗鴉是利用尖利工具或木炭在牆身刻寫字句或圖案。與現代社會視塗鴉為破壞市容的觀念不同,古羅馬塗鴉被視為可接受的溝通方式。Benefiel 接受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訪問時解釋:「我們以為塗鴉是在陰暗環境掩護下完成,但這不是古代世界的做法。」

政治家以塗鴉進行政治宣傳,算是塗鴉合法之證。威斯康辛大學綠灣分校人文研究名譽教授 Gregory S. Aldrete 文章介紹,政治家的塗鴉通常委託專業書寫人繪製,強調個人美德與當選承諾 —— 「如果誠實過活值得推崇,Lucretius Fronto 便值得當選」、「投選 Gaius Julius Polybius 擔任市政官,他可提供很好的麵包」。

除此之外,塗鴉通常都不牽涉政治,更遑論是示威或抗議字句,大多數內容以情感表達和記載日常為主。有人記載日常軼事,譬如「我在 4 月 19 日焗了麵包」;有人熱忱要表達內心澎湃的情感 ——「殘忍的 Lalagus 為甚麼你不愛我」、「Sarra 你這樣丟下我一個人,實在不太好」、「和我吃飯的那個男人是野蠻人」。

塗鴉亦不乏有味笑話,如龐貝毗鄰的赫庫蘭尼姆古城(Herculaneum)酒吧內,有人在牆上塗鴉陽具圖案,旁邊有人加上「請小心輕放」(handle with care)的字眼。有的塗鴉很純粹,只為自己的存在留個印記 ——「Rufio 在此作畫」、「Satura 於 9 月 3 日到此一遊」、「Antiochus 與女友 Cithera 到此一遊」。

古羅馬塗鴉中的哲學省思

有時牆壁更似是社區溝通的媒介,是市民留言互動的社交平台,例如龐貝街頭一段已讀不回的塗鴉:「Hectice 寶貝,Mercator 向你問好」。有人會塗鴉損毀他人聲譽:「Ampliatus Pedania 是小偷」或「Phileros 是閹人」。有的塗鴉是古代旅遊和飲食評論:「旅客,在龐貝城吃麵包,但喝酒要去努刻里亞(Nuceria),努刻里亞的酒更好喝。」

當然,羅馬人並非只知吃喝玩樂,塗鴉牆上亦會夾雜充滿哲理的警句 ——「當你死了,你甚麼都不是」、「願有愛的人得到成就;願沒有愛的人被毀滅;願那些阻止別人去愛的人,遭受到雙重毀滅」。在另一幅寫滿塗鴉的牆上,有另一位憤慨的文人竟然對牆壁產生共情:

牆啊!承受了這麼多愚蠢又沉重的訊息,我實在驚訝你沒有倒下或崩坍。

儘管羅馬人不習慣以塗鴉表達政治異見,但與今日相似的是,塗鴉依然是文化豐盛與多元的寫照,所有人平等利用牆壁抒發感受,塗鴉內容會隨年月而堆疊,前人留言的訊息不會被後人洗刷,使得歷代市民都能夠隔空對話,形成連綿不斷的時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