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

|共288篇|

伊朗式專制背後:領導人子女在西方享受自由

伊朗女子涉嫌違反頭巾規定,被道德警察拘留致死,引發全國抗爭浪潮。政府推崇伊斯蘭保守價值,反對西式文化開放,但超過 4,000 名伊朗高官家人卻被揭發居住歐美、享受西方自由,副總統兒子本月初亦被指移民加拿大,同時引發抗爭者與原教旨主義者不滿。

從一個專制社會走到民主國家:英國是一本很難唸的書

這幾年是英國很困難的時刻,由幾年前的「脫歐」,再到 COVID-19,緊接是俄烏戰爭,物價瘋狂飛漲,英鎊跌至大概是我出生以來最低位。很多人三餐不繼,要在糧食和能源之間二擇其一,連在位 70 年的英女王都駕崩了。這大抵是二戰以來,英國最壞的時代,但我有時在倫敦街上行走,很多英國人還是處之泰然,既來之則安之。

傳統左翼大國變天:瑞典右翼政黨抬頭

提到北歐,很多人會想起當地多國運行已久的社會民主主義制度,對內透過高稅收和高福利政策,消除貧富不均,對外則相對包容接納難民。瑞典就是北歐福利國家的佼佼者,當地的社會民主黨在 1930 年起,大部分時間都在執政聯盟當中。不過剛過去的大選,瑞典的右翼政黨聯盟強勢崛起,奪取執政權,可能為當地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2022年,我帶著半歲的小孩來到英國

有時候我們都給自己上了枷鎖,對於社會既定的標準,似乎沒有定向地跟隨了。別人說一句建議的話其實很簡單,因為他們不需要實行。只有我們才最清楚自己想要甚麼。或許,不再跟別人交代自己的私事,我們會不習慣在沒有規範的生活;但當放開懷抱,其實還有一片新天地在等待我們探索。哪管好與否,也是一種嘗試。

戰爭陰霾下,俄羅斯猶太人再一次大逃亡

從古巴比倫時期,猶太人就流散到各地,期間慘遭不同政權壓迫,其中納粹德國時期的大屠殺,更造成 600 萬猶太人死亡。即使二戰後,以色列獨立建國,仍然有不少猶太人留在世界各地,包括東歐地區。近日俄烏戰爭陰霾下,俄羅斯猶太人又再一次大逃亡。

【圖解】世上那些離開家園的人

這些年我們都談離開。是甚麼驅使一個人離開自己的家園?有些人為了更好的選擇,尋求更好的工作、人生發展,也有人因為無法選擇,被各種天災人禍迫著離散…… 根據聯合國移民署發表的「世界移民報告 2022」估算,截至 2020 年,全球約有 2.81 億人口屬於移民(非在出生地居住的人),佔全部人口 3.6%,即約 30 人之中就有一人是移民。

莫坤菱:「七人樂隊」的觸動 ——「回歸」後,我們在香港「迷路」

「七人樂隊」由香港 7 位著名導演拍攝,包括杜琪峯、徐克、許鞍華、林嶺東、譚家明、袁和平和洪金寶,由 50 年代戰後到 2020 年代,每人拍一部短片,刻畫一個 10 年,至於誰拍哪個就抽籤決定,既向菲林致敬,也訴說香港情懷。

移民潮的影響:人才流失和專業水平下降

香港正面對回歸以來,規模最大的移民潮。2019 至 2021 這三年間,香港人口淨流出已超過 13 萬。而在第五波疫情下,香港 2022 年一季度人口淨流出更高達 14 萬。這班移民中不乏中產專業人士,以及年青人,很多人著眼移民潮的經濟影響,但現時研究也指出人才流失對社會的衝擊,特別是專業水平的下降,對民生造成影響。

從病人身份,對英國醫療制度的觀察

人有生老病死,是自然的定律,始終會有需要看醫生的時候。前特首梁振英說過,如港人移民後,需要放棄香港的醫療福利,肯定會不願意。我不是醫生,但我在倫敦,家庭醫生、私家醫生、急症室、牙醫都看過了,可以從病人的角度,分享一些第一身觀察。

紳士大哥:牛油戰爭擊中英國新移民內心軟肋

早陣子的「牛油戰爭」原本只是親中媒體藉故炒作,以 1 公斤裝牛油混淆視聽,誤導英國物價高得離譜。如此無水準的報道,立即就被揭穿當中謬誤,但此也觸動了一眾移英港人的神經,紛紛羅列在外地生活開銷低廉的證據,並隨之順道炫耀英國生活的美好。如此一來,又演變成移英派和留港派的爭論,雙方各有主張、據理力爭,但這種爭拗的背後,最大的意義到底是甚麼?

在倫敦,與第三文化小孩相遇

來到倫敦,才學會了一個社會學術語「第三文化小孩」(Third Culture Kids),泛指一些在性格形成期間,沒有生活在父母祖國的小朋友。從前,第三文化小孩的父母可能是跨國商人、外交官,又或者是傳教士,但在全球化之下,跨國移民的門檻低了,「第三文化小孩」也變得愈來愈普及。

斯里蘭卡「破產」:逃走是唯一出路

過去數月,斯里蘭卡經濟陷入死亡螺旋。受公債危機加劇及烏克蘭戰爭影響,當地糧食、藥物以至燃料均嚴重短缺,被形容為「全球危機震央」。總理 Ranil Wickremesinghe 更於本週宣佈,這個南亞島國「破產」。面對絕望的未來,很多國民認定逃走乃唯一出路,把印度以至歐美視為目的地。

派錢予非永久居民?1996 年美國的福利大辯論

6 月 13 日,香港政府宣佈修訂領取消費券資格,容許「有條件成永久居民」者領取半額消費券,同時「有意圖永久離港者」則不合資格領取,引發網民熱烈討論。其實福利政策應否涵蓋非公民,是一個公共行政學討論已久的問題。1996 年美國亦曾進行過一場福利大辯論,當年改革大大削減非公民權利,影響深遠。

埼玉縣川口市 —— 為何最多外國人聚居?

與東京僅一河之隔的埼玉縣川口市,15 年來吸引各方遊子以此為家,現為日本最多外國人聚居之地。從最初壯大的中國及韓國圈子,到如今越南、泰國、菲律賓餐廳百花齊放,不少庫爾德人亦在附近生活。全國放送協會(NHK)早前實地採訪,探討這些異鄉人在此紛亂世代,選擇於同一座城落地生根的原因。

陶傑:移民英國,其實沒有離開過香港?

移居倫敦比較適合可以 online 工作、work from home 的香港人,亦即身體上已經移居英國,意識中和精神上完全可以仍然留在香港。這方面不存在是否「圍爐取暖」的問題,因為整個倫敦既然是一個大熔爐,就沒有圍爐的小冷灶 —— 即使 Ealing 和 Colindale,近兩年香港人聚居,打麻雀約腳,半小時內可以到齊人。

迷失在多重宇宙:外地人的香港印象

在宿舍附近,有一家新鮮蔬果檔,檔主是阿爾巴尼亞人。檔攤的蔬果比超市還要便宜得多,我每幾天就幫襯一次。初時,檔主都很熱情的跟我說一些我聽不明白的普通話,而我通常都沒有回應。有一次,我終究忍不住澄清其實我的母語不是普通話,他很驚訝問我不是中國來的嗎,我回應是香港,他好像恍然大悟,跟我說了一聲:「Konnichiwa(こんにちは)」。這種哭笑不得的情況,經常都發生。

告別大愛包容?更少美國人願意捐款予移民權益組織

近年,西方主流媒體吹起大愛包容之風,主張種族共融平等。在美國,美墨邊界圍牆,以及來自拉丁美洲的無證移民問題就屢屢在政壇掀起爭議。不過,美國人對移民的微妙取態,或可從金錢反映出來。馬里蘭大學和華盛頓大學公共行政學者進行的一項調查就指出,更少美國人願意捐款予移民權益組織,特別是聲援無證移民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