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關係

|共493篇|

【*CUPodcast】ESG 傾呢啲:氣候賠償列 COP27 議程,窮國有救了嗎?

今集「ESG 傾呢啲」請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香港青年代表兼日出社區成員林蘭熹、何偉歡,探討氣候賠償問題,甚麼是「損失與損害」(loss and damage)?埃及作為 COP 27 主辦方,能否為其他受到氣候影響的非洲國家捍衛利益?

1969 年,美國如何從蘇聯核威脅中解救中國?

隨著俄烏戰爭持續,台海危機白熱化,美國與中國的矛盾持續升溫,外界甚至擔心兩國會否走向全面軍事衝突。其實,中美兩國今日的緊張局勢本非必然,在 1969 年的珍寶島事件,美國就曾經解救中國於蘇聯核威脅中。

【團抱】緬甸與俄羅斯,一對被制裁夥伴

去年 2 月,緬甸軍方奪取政權、對反抗民眾施行暴力鎮壓,令其與西方隔絕,鄰國對其避之則吉,與中國的關係亦趨於不穩定。盟友所剩無幾,渴望提升執政合法性的軍政府正與俄國建立更深的關係,利用彼此的力量抵制西方制裁。

戰爭與制裁間,西方與俄羅斯的堅離地合作

俄羅斯因入侵烏克蘭,在多方面被西方國家制裁,俄國外交部官員 8 月初也承認,莫斯科與西方國家有建設性的合作時代,已無可逆轉地結束。在地球之外,技術、人員等問題導致彼此難以割捨的太空事務,就是戰爭期間少數雙方仍然合作的範疇。

夾在中俄之間:烏克蘭戰爭對蒙古的啟示

俄烏戰爭爆發後,全球地緣政治局勢急劇轉變,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波羅的海三國退出與中國的合作機制,俄羅斯徵兵造成的逃亡潮則衝擊多國,包括在夾於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蒙古。蒙古總理的前外交政策顧問、蒙古策略研究所學人 Tuvshinzaya Gantulga 就在「外交家」雜誌分析烏克蘭戰爭對蒙古的啟示,認為該國或者更有需要檢視自身的生存空間。

核戰陰霾:國際社會能否終結核恐嚇的時代?

二戰後期,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讓世界見證核武的威力;後來的切爾諾貝爾和福島核災難,也證明了核幅射會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一直以來世界各地都有反核運動,但直到今年之前,很多人都會覺得核戰是遙不可及的事。隨著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切變得不再一樣,反核議題或者會成為未來國際社會的優先事項。

【烏克蘭戰爭】該在甚麼時候談判?

SpaceX 創辦人馬斯克在 Twitter 提出結束俄烏戰爭的和平方案,包括在聯合國監督下,重新在俄羅斯佔領的 4 個烏克蘭地區舉行公投、克里米亞正式成為俄羅斯一部分、烏克蘭保持中立等。其提議獲克里姆林宮稱讚「非常積極」;但澤連斯基早前強調,只要普京仍掌權,烏克蘭就不會與俄羅斯作任何談判。以談判結束戰爭相信是不少人的願望,但何時才是對的時機?

後疫情的越南,正磨拳擦掌爭奪外資

現時,世界各國的抗疫政策依然南轅北轍,分為「動態清零」和「與病毒共存」兩大陣營。這種政策差異,可能會造成經濟洗牌,有輿論就認為新加坡會藉此搶佔亞太金融中心的地位。另一個東盟強國越南,早在今年 3 月就宣佈全面開關,一步一步向世界工廠的地位邁進。學術平台「東亞論壇」的評論,就分析越南如何磨拳擦掌爭奪外資。

烏克蘭加快申請入北約,象徵意義大於一切?

普京將烏克蘭東部 4 個地區併入俄羅斯後,烏國總統澤連斯基宣佈會通過快速程序,申請加入北約。自俄國於 2 月入侵烏克蘭以來,北約盟國已通過各項軍事援助及培訓支持烏克蘭抵抗入侵,加上其他支援,足見西方已視烏為盟友,合作程度甚至比北約內部部分成員更深入。雖然烏國未必能盡快加入北約,但在俄烏戰爭中,澤連斯基的舉措有象徵意義。

烏克蘭戰爭,令多極世界加速消失?

過去 10 年間,美國獨大的後冷戰時代結束,不少學者都預告,中國、歐盟及俄羅斯或鼎足而立,令國際邁向「多極世界」(Multipolar World)。不過,烏克蘭戰事正改變走勢,布朗大學政治學副教授 Jeff D. Colgan 在「外交政策」雜誌文章推測,自暴其短的普京只能受制於中國,作為美國盟友的歐盟也在能源危機下衰退,令世界只餘下中美兩極對壘。

卡塔爾世界盃:加沙居民的可望而不可及

2022 世界盃決賽週將於 11 月 20 日揭幕,由於中東地區首次主辦這項體壇盛事,眾多阿拉伯人份外期待,不少還準備到卡塔爾捧場。唯獨在加沙地帶,興奮以外更多的是失落。以色列對當地實施嚴格封鎖,限制當地逾 200 萬居民進出,令場館可望而不可及,看球和踢球的都無法親身參與。作為世界足壇最高管理機構,國際足協(FIFA)被指對此無動於衷。

【烏克蘭戰爭】親烏不反俄:埃爾多安的政治盤算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展開二戰以來歐洲最血腥衝突,土耳其則致力保持「中立」,甚至充當調解人;上週三俄烏交換 200 多名戰俘,土耳其亦有參與斡旋,預告行動的總統埃爾多安更贏得光環。分析指,這些外交功績讓他在國內炫耀吹噓,塑造全球政治家形象,避免如多個民調所料,有可能在明年大選連任失敗。

英女王駕崩,英聯邦還有沒有價值?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駕崩後,查理斯三世繼承的不只是英國王位,還有英聯邦領袖地位。這個主要由前英國殖民地組成的國際組織,向來被指沒有實際政治作用,更有批評是殖民主義遺毒;查理斯三世將要面對的,或不僅是廢除君主制的壓力,還有解散英聯邦的聲音。

【烏克蘭戰爭】前蘇聯國家伺機而動,挑戰俄羅斯權威

烏克蘭軍方在哈爾科夫附近收復失地,被視為對抗俄羅斯侵略的轉捩點,更令一些勢力伺機而動。「衛報」中歐及東歐特派記者 Shaun Walker 及多名專家分析,俄國的「軍事行動」令前蘇聯國家目睹其能力極限,普京在高加索和中亞的影響力或因而瓦解。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的激戰、吉爾吉斯和塔吉克的衝突,以至哈薩克與華互動,都印證了這點。

中國如何援助巴基斯坦水災?

巴基斯坦 6 月開始的水災淹浸全國 3 分 1 土地,至今已導致超過 3,300 萬人流離失所,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洪水可能需時六個月才能消退。就在巴基斯坦人民水深火熱之際,中國繼 8 月底宣佈向巴基斯坦提供價值 1 億人民幣的救援物資後,再於本月初宣佈提供 3 億人民幣援助。不過,這些援助卻被一些媒體批評為微不足道,使中巴關係面臨考驗。

挽救共產大國的最後努力:1991 年江澤民會見戈爾巴喬夫

2022 年 8 月 30 日,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逝世,標誌著一個大時代終結。其任內推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改革,修補與西方民主世界的關係,推動冷戰結束的同時,卻導致蘇聯解體。作為世上另一個共產大國,中國極不願意見到蘇聯瓦解。1991 年 5 月,中國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就訪問莫斯科,會見戈爾巴喬夫,雙方作出挽救共產大國的最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