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女王駕崩,英聯邦還有沒有價值?

A+A-
2015 年在馬耳他舉行的第 24 屆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與成員國領導人合照。 圖片來源:Matt Cardy-Pool/Getty Images

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駕崩後,查理斯三世繼承的不只是英國王位,還有英聯邦領袖地位。這個主要由前英國殖民地組成的國際組織,向來被指沒有實際政治作用,更有批評是殖民主義遺毒;查理斯三世將要面對的,或不僅是廢除君主制的壓力,還有解散英聯邦的聲音。

英聯邦可謂大英殖民帝國演化的成果。19 世紀中後期,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南非和愛爾蘭先後建立「負責任政府」,總督在當地民選議會認可的部長協助下管治,從而取得愈來愈大自治權。英國與自治政府領袖定期舉行的帝國議會(Imperial Conferences)遂於 1926 年提出,承認各自治領的內部及外交事務獨立,在互不隸屬的平等前提下,共同效忠英國王室,自由組成「英聯邦」。

1952 年剛繼任英女王的伊利沙伯二世,聯同首相邱吉爾,於白金漢宮與英聯邦成員國領袖合照。 圖片來源:Fox Photos/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隨著其他殖民地在 20 世紀陸續取得自治權而邁向獨立,英聯邦架構亦急速擴張,效忠英國君主不再是入會條件,英國君主只有英聯邦領袖的象徵地位。如今英聯邦有 56 個成員國,總人口多達 25 億,相當於全球 3 分 1 人口;雖則成員國絕大部分是前英殖民地,但這不再是入會的必要資格,最新加入的多哥(Togo)和加蓬(Gabon)便不是前英殖民地。

其中只有 15 國承認英國君主為國家元首,除了英國本身,還有香港人熟識的加拿大、澳洲等國家。其餘 41 個成員國中,有 36 國是共和國,包括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另外 5 國以自身的君主為國家元首,分別是汶萊、馬來西亞、非洲的艾史瓦帝尼(Eswatini)、賴索托(Lesotho)和湯加(Tonga)。

合法化殖民統治的工具?

對於英聯邦支持者而言,組織的成員國共享相似傳統、制度、歷史經驗及經濟利益,正如組織宗旨所言,以推動民主法治、經濟貿易、關注社會發展為使命;批評者卻認為,英聯邦早就喪失存在意義,亦沒有政治實權,是純粹的前殖民地俱樂部。

常駐印度德里的國際關係專家 Amitabh Mattoo 則堅持,英聯邦依然有存在價值,其君主只是象徵地位,真正令組織運作是自由世界的領導人。他向德國之聲指出:「我們生活在多邊外交的時代,各國都希望有平台表達自己意見,實現他們的利益,共同塑造全球秩序。英聯邦擁有來自各大洲的不同成員,恰恰可以充當著這樣的討論平台。」

英聯邦秘書處設於倫敦,負責管理英聯邦事務。成員國領袖每兩年舉行一次峰會,由不同成員國輪流主持,自 1971 年以來,合共舉行過 25 場會議,最近一次是 2022 年於盧旺達基加利(Kigali)舉行。

英女王在位期間,曾經積極推動英聯邦成員國透過論壇對話。孟加拉「達卡論壇報」(Dhaka Tribune)評論員兼副主編 Asif Islam 認為,如果伊利沙伯二世時代關注民主、法治和良好管治,查理斯三世時代應該更關注氣候問題。

不過,除了氣候問題外,查理斯三世還可能要面對英聯邦本身的前途問題。不少批評認為,英聯邦沒有實質價值,倫敦政府應該接受現實,解散英聯邦。隨著德高望重的伊利沙伯二世駕崩,令英聯邦喪失凝聚成員國的領袖,這種批評聲音將可能愈來愈響亮。

馬來西亞公正黨華裔政治人物李文材便認為,馬來西亞人應當重新思考,是否延續這個俱樂部會籍,並強調這是象徵剝削與征服的殖民遺產。他說:「英聯邦是由大英帝國及前殖民地以英國君主為首組成,其存在合法化殖民統治。我們作為主權國家,應該集中透過其他平台促進國際關係,如聯合國、東盟(ASEAN)及其他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