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總會夢回校園時?

A+A-
圖片來源:Anthony Kwan/Getty Images

投身社會良久的大人們,總不會再每日想起校園日子。不過,這些青蔥歲月未必真正遠離一部分人,他們在夢中趕上學、預備考試,甚至全裸抵校…… 為甚麼早過去的學習生涯,會一再出現在夢裡?研究夢境的哈佛大學醫學院心理學助理教授 Deirdre Barrett 指出,夢回校園「不僅對於仍在上學的人來說很常見,對於已經成年、永遠離開學校的人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夢境主題」。

校園:建立人生概念的地方

Barrett 接受「大西洋」(The Atlantic)月刊訪問時解釋,當人在現實生活中感覺焦慮,待別是擔心受權威人物評核時,不同的校園夢境就可能會出現,例如睡過頭後要趕去考試、找不到課室、準備錯應試科目、試卷是象形文字等。Barrett 又發現,自小就希望表演或演奏音樂的人,所經歷的焦慮夢境就與學校無關,而是試鏡;道理與校園其實一樣,在年輕階段,試鏡是他們最易受權威人物輾壓的地方。

夢回校園有許多情景,儘管科學尚未確定夢境出現的確切用意,著有 The Dream Handbook 的夢境分析師 Jane Teresa Anderson 認為,夢是人的大腦試圖處理有意識和無意識記憶的結果。過去生活的某些部分可能會在夢中浮現,以助夢者將新經歷歸類,即使本人未必意識到彼此的關聯,亦會在「醒來時心態發生新的轉變」。她舉例:「你在夢中回到學校,參加期末考試,背後可能是感覺生活受到考驗,感覺自己必須回應別人的期望。」出於現實中自覺未達到這些期望,「所以你回想起學校」。

如果說師長是求學時期的考驗者,在職人士還要面對上司、客戶。Anderson 表示,學校之所以成為焦慮夢境的首選場所,是因為校園正是一個人在現實中,理解生活如何運作的地方。「學校發生很多事情,這些事情確切奠定了你的基本信念,刻在你的潛意識中。」壓力、自覺不足、尷尬、心痛等等感受,往往首先在學校環境發生,「要改變這些信念或者非常困難」。

如何回應夢境?

不過,自小開始植根的信念體系,未必能契合成人世界的挑戰。Anderson 就建議,當這些夢出現時,可以反問自己:「15 歲的我是另一個人,我知道父親期望我在考試取得好成績。」在成年已久的今天,「我是否仍在以父親所期望的姿態,應對生活?」雖然校園夢境不一定直接解答現實的焦慮,但 Barrett 推測,一直夢到校園生活,與「甚麼對生存重要」有關,箇中含有演化意義。「如果能力不足的感覺,令你做了一個焦慮的夢,而這個夢又促成你更加努力學習,那麼你可能就有更大機會在微積分先修課,又或重要報告中『生存』。」

如果想挑戰演化的困境,在夢中「畢業」,Anderson 建議可將夢中事件與最近的生活聯繫起來,藉以瞭解自己的感受,從而更易釋懷。「之後,你要重新想像一個積極的結局。在夢剛醒躺在床上之際,再次回想夢中場景,這次結果更加安定。」她舉例:「老師會跟你說,你已經通過這門課了,你不用再這樣做,你很好。」雖然看似乎只是改變了夢的結果,但她認為這「實際上會改變你的心態,不論你在生活中遇到甚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