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舞獅成為一項極限運動

A+A-
第 13 屆「雲頂世界獅王爭霸賽」決賽照。 圖片來源:Sports Event Photos/Facebook

在華人社會,每逢春節等大型節日,舞獅都是必要活動,以酬神及助慶。近年很多機構都視舞獅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此獨特的文化習俗更隨之不斷演化,例如香港就曾籌辦多屆「世界醒獅邀請賽」,將之視為體育盛事。除了兩岸三地,在擁有龐大華人人口的馬來西亞,舞獅發展也愈來愈有系統。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更形容,舞獅於當地已經成為一項極限運動。

自 1994 年起,馬來西亞開始舉辦兩年一度的「雲頂世界獅王爭霸賽」。對上一次是 2018 年的第 13 屆賽事,本來第 14 屆會在 2020 年 7 月舉行,但因為武肺疫情而取消。每屆賽事都會吸引世界各地的好手參賽,由中港台星馬,以至美國和澳洲都有代表出席。在 2018 年賽事中,就有 36 支獅隊競賽,最後由曾 11 次奪冠的馬來西亞麻坡市關聖宮龍獅團再次衛冕雲頂世界獅王,過去只有同是大馬代表的吉打弘德體育會龍獅團曾打破他們的連勝。

舞獅者要在圓台之間輕巧跳動,同時表演各式各樣的特技動作,稍一不慎便容易嚴重受傷;圖為第 13 屆「雲頂世界獅王爭霸賽」決賽照。 圖片來源:Sports Event Photos/Facebook

舞獅很講求運動能力和身體節拍,過去 30 年間,馬來西亞華人將此傳統習俗盛事化,並昇華到極限運動的層次。在雲頂世界獅王爭霸賽中,便有高難度的高樁舞獅賽。比賽舞台中央裝有 21 條樁柱,每條約 4 至 8 英呎高,樁柱之間相距可遠至 6 英呎,柱上則只有直徑約 12 吋的圓台。舞獅者要在圓台之間輕巧跳動,同時表演各式各樣的特技動作,又要配合鼓聲和銅鈸聲,模仿獅子的動態,若不慎錯步,就很容易嚴重受傷。

舞獅在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但大概到 19 世紀,才跟隨華人的移民網絡傳至今天的馬來西亞一帶。現年 66 歲的馬來西亞舞獅大師蕭斐弘被認為是高樁舞獅的始創人,他是第二代馬來西亞移民後裔,於 70 年代起加入獅隊,至今已近半世紀。他指出,當舞獅文化落地生根後,大馬華人希望做到極致,於是他想到結合中國武術、雜技及木蹺,並發展為今天的高樁舞獅。後來,他與一群舞獅愛好者共同努力推廣,又統一場地規範,訂立了今天的 10 分評分制。

舞獅比賽評分過程一絲不苟,馬來西亞群樂體育會總監馮廣業表示,評判對動作要求非常嚴謹,團隊之間的競爭亦相當激烈,一下小小的滑足就可以扣 0.1 分並失去冠軍頭銜。他曾參加 2000 年的雲頂世界獅王爭霸賽,在群樂體育會中負責舞獅尾,最後屈居亞軍。而國際龍獅總會也持續改善場地設計,例如於 2019 年公佈計劃,把高樁重新排位,以三條橫排,一條縱排,組合成一個「王」字。

在各方努力下,舞獅運動已經愈來愈國際化。美國三藩市的梁館白鶴龍獅團也是雲頂世界獅王爭霸賽常客,更在 2006 年和 2010 年兩度獲得西方獅王的殊榮。團員 Calvin Zhen 今年 24 歲,他向 Atlas Obscura 表示,小時候,每當唐人街有節慶,爺爺就會帶他看舞獅,以感受中國文化,他亦對此活動一見鍾情。他自 13 歲起接受訓練,並在 2018 年大賽中擔任團隊鼓手。在愈趨成熟的發展之下,馬來西亞更爭取將高樁舞獅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