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隨便扔塊石都會命中一個拿督?

A+A-
圖片來源:Liow Tiong Lai / Facebook

「拿督」是馬來西亞榮譽勳銜的一種,就連香港也時有所聞,媒體更會為拿督家人冠以「拿督女」等稱呼。不過馬來西亞柔佛州蘇丹易卜拉欣.依斯邁(Ibrahim Ismail)曾言:「隨機扔塊石頭,都會打中一個拿督的頭,然後彈開打中另一個拿督的頭。」這個現象在該國從來不乏關注 —— 因為實在太多拿督

拿督除了是外國人熟知的榮譽稱號,在馬來西亞也是祖父親切稱呼。這個頭銜可以追溯至 1860 年代,首次在柔佛州授予。時至今日,拿督榮譽可分為州級及聯邦頒發,各州「拿督」一字的拼寫也不同;一般而言,Datuk 為聯邦頭銜,Dato’ 則由各州元首授予。每年馬來西亞最高元首、各州元首生日,均可頒授榮譽,表彰受勳者的貢獻。

除了聯邦級拿督頭銜 Panglima Jasa Negara(PJN)一級,限制於在世本國國民 200 人內,其他州的拿督並沒有頒發上限,意味著「爺爺」可能無處不在。馬國資深傳媒人 Dave Avran 認為拿督類似英國爵士身份,但他曾作比較指,英國人口 6,000 多萬,時任女王伊利沙伯二世一年賜封不到 100 人為爵士;人口不及英國一半的馬來西亞,每年卻有 700 至 1,200 名新拿督。

Avran 批評,由於馬來西亞社會非常注重地位,有人會因而尋找成為拿督的捷徑,而非基於其對社會或國家作傑出貢獻、身為專業知識或職業領域的佼佼者。2002 年當地就有媒體質疑,拿督頭銜應該是對一個人數十年服務社會的回報,卻有些不過 30 來歲的人獲授。Avran 又形容靠關係或其他不當方法的人,可以先賺很多錢,再通過某些州屬的代理人「貢獻」一下,就有機會成為拿督。

拿督之多,連前首相馬哈迪亦曾警告:「如果生產一百萬台法拉利,就沒有人會想買法拉利。」不過即使氾濫,仍有些人渴望取得這重身份,馬來文化專家邱武英(Eddin Khoo)認為:「在這腐敗盛行的國家,頭銜因其影響力和關係網,被人大肆濫用。拿督頭銜已成為討好文化中重要的地位象徵。」邱指,身為拿督可以在汽車別上代表拿督的官方徽章,「展示自己財源廣進」。

鑑於一直有傳拿督頭銜可以通過不正當手段取得,一些州已施加更嚴格的條件。例如雪蘭莪州就限制每年獲拿督頭銜人數於 40 人,並需提交人選名單供警方、破產部門和反貪污委員會(MACC)檢查。調查工作特別重要,皆因該國拿督犯罪之多,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曾在 2017 年報道形容,監獄恐怕要建一座新翼去容納這些貴賓。據報當年涉及三合會活動被捕的拿督人數有所增加,MACC 亦有單獨拘捕他們。

不僅拿督如此,當年更有一名擁有更高級頭銜「丹斯里」(Tan Sri)的商人,因試圖向柔佛蘇丹提供 200 萬令吉以換取推薦其他人獲得榮譽而被捕。拿督之上,馬來西亞還有拿督斯里、丹斯里、敦這些更高級的銜稱。媒體「當今大馬」(Malaysiakini)摘錄的訂閱者評論,就反映出當地人對整個榮譽制度之失望。有人指:「讀到丹斯里、拿督斯里和拿督犯罪並在法庭受指控的新聞,實在太羞恥。這種情況時有發生,是因為當今社會太多人持有頭銜。」「現在的拿督太多了,以至許多為國家作出貢獻的正直誠實之人都遠離這些頭銜。只有那些不值得的人,包括黑社會頭目,才會購買這些頭銜,將自己的地位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