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Nicky Loh/Getty Images

今年 6 月,新加坡出現短暫的「雞荒」,馬來西亞政府禁止出口活雞 2 星期,日常從容安穩的新加坡市民,罕有地變得焦急,排隊爭購國民美食「海南雞飯」。傳媒報道數家名店的人龍情況,「無雞飯食」頓成頭條新聞,連 BBC 也刊登文章「『國菜』海南雞飯為甚麼面臨威脅」。新加坡政府卻相對冷靜,總理李顯龍說了一句:「這次是雞肉,下次可能是別的東西。我們必須為此做好凖備。」面對短暫衝擊,新加坡政府先擴大進口來源,增購澳洲、泰國、巴西、美國的冷凍雞肉,同時以更高價錢和馬來西亞洽購,結果 2 星期後大馬局部恢復活雞供應;在新加坡政府眼中,要解決糧食問題,中長期是投資科技,探索「替代蛋白」的可能性,憑藉短暫的雞荒,讓新加坡上了一課人民的覺醒。

彭博社最近報道,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於 2015 年有系統地投資農業相關的科創,大大領先其他「國營投資者」,更被食農科技風投 AgFunder,列為 2022 年全球第 5 大最活躍食農科創投資基金。淡馬錫的戰略,是把金融影響力與廣泛的市場和氣候分析結合,為新創企業家提供亞洲最強大的網絡支援,吸引食品科技、氣候科技相關公司落戶新加坡。其中 2 個成功投資案例是,美國植物肉新創 Impossible 及以色列灌溉技術 Rivulis

解決問題,往往是推動創新科技的原動力,對於 90% 依賴進口食品的新加坡來說,食農問題「生存」攸關是國家戰略。而銳意加強相關科技投資,背後推手正是去年接替何晶做淡馬錫 CEO 的 Dilhan Pillay。Dilhan 2010 年加入淡馬錫,主力管理全球投資組合,在任期間帶領增加新創科技投資比例;這位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律學士、劍橋法律碩士,加入淡馬錫前,是新加坡 4 大律師行之一的合夥人,他是履歷、視野兼備的精英。反觀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說下月推出 50 億元「策略性創科基金」,支援本港初創公司,並吸引外國科技企業落戶,到底會支持哪些新創公司?要解決甚麼問題?拭目以待。

還記得今年 2 月,跨境貨車司機接連染疫,本港蔬菜和鮮活食品供應緊張,加上頻傳「全民檢測」消息,一度鬧「菜荒」及食品搶購潮。林鄭月娥主持的特區政府,最後的解決方案是加開水路及鐵路運送管道,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因外出公幹來到新加坡,意外地呼吸到更多的自由。動筆撰文,希望除了比對數據,更多記錄造就此地的人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