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假髮潮流,全因一個人的禿頭?

A+A-
路易十四(坐者)聽取皇家科學院成員介紹。 圖片來源:Fine Art Images/Heritage Images/Getty Images

現在一個人戴假髮,可能是出於要遮蓋脫髮禿頂,又或純為造型。而幾百年前歐洲顯貴戴上又高又大而且特別假的及肩假髮,則是一種時尚。在 17 世紀風行的及肩長假髮(full bottom wig),更是禿頭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個人喜好。

假髮在歐洲和地中海地區足足有數千年歷史,過去往往與財富和權力地位有關。目前已知最早的假髮,在公元前 3400 年前的上埃及希拉孔波利斯(Hierakonpolis)女性墓中發現。到羅馬帝國時,假髮成為富裕女性的時尚配飾。其他使用假髮的古代文化還包括腓尼基人、亞述人和希臘人。5 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後,中世紀教會不鼓勵戴假髮,宣揚簡單男女髮型。自此假髮一度被遺忘,直至 16 世紀再成為英、法王室潮流。

法國掀起的熱潮?其實是國王太早脫髮

在英女王伊利沙伯一世 1558 至 1603 年統治期間,人們對假髮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變化。據指年邁的女王擁有超過 80 頂紅色假髮,以遮掩自己頭髮稀疏。到 1624 年,只有 23 歲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已受脫髮問題困擾,開始用假髮蓋禿頂。國王脫髮以前,曾將自己天然生長的頭髮留得很長,當時一頭長髮標誌著健康和男子氣概;同時 17 世紀水銀曾用於治療梅毒,可引致脫髮,令禿頭容易惹起人們相關聯想。為了呈現長髮外觀,路易十三的假髮由三片寬闊的頭髮連接在一起製成。當國王帶頭戴假髮,宮廷精英也就視之為身份象徵。

路易十五肖像。 圖片來源:Imagno/Getty Images

路易十三開創假髮之風,繼任的兒子路易十四則將假髮推向新高度。其於 1643 年以 4 歲之齡繼位,當時歐洲時尚之都不在法國,而是西班牙馬德里,當地人偏好優雅嚴肅的深色服裝。路易十四像父親一樣脫髮前也有一頭長長的棕色波浪捲髮,之後便經常戴假髮來掩飾稀疏的頭髮,到 30 多歲時更索性放棄,直接戴上一頂由其私人理髮師 Benoît Binet 專門設計,長可及肩、緊緻捲曲的假髮。國王的假髮要用上十個人的髮量,並在隨從中僱用 48 人製作,將一縷縷頭髮打結,再用絲線將之交織成複雜的樣式,創造出飄逸的效果。

法國經濟及軍事實力不斷增強,已超越前強國西班牙,路易十四對假髮品味的影響力亦遠超法國範圍,到達整個歐洲的不同王室宮廷,成為貴族服裝的標準特徵。1660 年,流亡後返回英國繼位的查理二世將法式時尚引進當地,包括那頂飄逸的大假髮。富人的炫耀式消費,使英國開始流行「大人物」(bigwig) 一詞;當時富者可以花上 800 先令購買一頂假髮,以通脹計算,約為今天的 10,000 美元。宮廷流行假髮,高級與專業群體之間也視之為必備,諸如法官、牧師、金融家、商人、店主、聲名在外的工匠、受尊敬的管家、製作和護理假髮的美髮師也備有假髮。為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路易十四治下的假髮製作大師數量激增。在巴黎,假髮店從 1673 年的 200 家增至 1771 年的 945 家,各省也有熟練的製作師。風潮之盛,就連普通人家也就開始戴假髮,令上層階級吃驚。

頭頂大假髮容易嗎

戴假髮走在潮流尖端,但也諸多不便。男士們鞠躬時要注意假髮掉下,而且大假髮重達 3、4 磅,不能想像那種悶熱難受;另一方面室內以蠟燭照明,容易引燃。而到 1665 至 66 年倫敦大瘟疫期間,人們又要擔心製造商會使用死者頭髮。當時假髮材料是真頭髮,女性頭髮比男性長,價格較高。人們相信女性的髮質比男性更好,商人會向農家女孩收購頭髮,金或銀白頭髮的需求很大,其次是黑色,又以自然捲髮最有價值。由於要製作大量假髮,法國工匠需從歐洲各地購買頭髮。

1715 年路易十四去世,大假髮熱潮也步向終結,成年後的路易十五則喜歡簡單髮型。新國王的肖像畫可見,路易十五的頭髮塗滿粉,捲髮勾勒出臉型,其餘部分向後梳成低馬尾。到 18 世紀末,社會變革更徹底結束假髮潮流,皆因大眾將法國舊政權暴行與之聯繫,特別是王后瑪麗安東妮和路易十六的高聳假髮形象,成為法國大革命攻擊的對象。不過,儘管後來拿破崙及貴族等拋棄假髮,一些職業仍然繼續使用,其中為人熟知的便是英國法官,仍保留假髮作為象徵,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