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時,適逢友人留學美國,遂託他在感恩節以大額折扣代購時裝。那時 Abercrombie & Fitch(A&F)還未流行亞洲,我喜孜孜地在官方網站瀏覽了一整夜,選了一條天藍色的斜布長褲。友人聖誕時返港送貨,捧著潮牌時裝的我滿心期待。走進房間,才套上褲管便覺不妙:哪管得上腰圍是否合身,那時身形瘦削的我連小腿也套不上去,惹得朋友笑不攏嘴,氣得我揶揄他不知是否買錯童裝。
自此之後,我與 A&F 再無交集。但身邊的同志或女性友人對 A&F 還是意猶未盡:高峰時刻應該是在 2013 年,當時其子品牌 Hollister 在銅鑼灣開設旗艦店,聘任過百肌肉賁張的男模特兒,赤裸上身在鬧市宣傳,引來全城哄動。印象中,那家旗艦店此後人潮再無復當年勇。以往,我以為那跟香港潮流事物來得快退得也快有關,但近來 Netflix 一齣紀錄片「白人時尚:A&F 興衰記」(White Hot: The Rise&Fall of Abercrombie & Fitch),似乎解答了我對那異常狹窄褲管的多年不解。
A&F 早在 1892 年成立,本來是一間售賣獵裝及運動服飾的公司。直至 1980 年代,這個品牌形象日益老化,銷量江河日下。1988 年,這家百年老店被另一時裝品牌 The Limited 併購,並找來 Mike Jeffries 當行政總裁。他一下子扭轉 A&F 的定位,由原來強調傳統美國鄉郊文化,轉變為主打 18 至 22 歲,具青春氣色的貴族學院式時尚。在 80 年代末至千禧年代初,整整一代的年青人為之傾倒:幾乎每所高等院校都是身穿 A&F 的男男女女,他們受到 MTV 頻道上青春偶像的影響,紛紛湧進 A&F 設在市中心大型購物中心內那些門面昏暗、充滿派對音樂及古龍水香的門店,買入一件件昂貴的 POLO 恤及運動褲。
這種時尚風潮,最為人熟知的形象正是一個個健碩、高挑、膚色古銅的模特兒:他們出現在 A&F 的宣傳海報、電視廣告,甚至成為門店內的售貨員。慢慢地,A&F 形塑出一種偏好俊俏、性感而且運動至上的白種男子審美觀。當中不少照片由該品牌首席攝影師 Bruce Weber 操刀,突出男模裸身露體的陽剛美。
本來,以健康美包裝 A&F 未嘗不可,但 Jeffries 及 Weber 並不以此為目標。他們相信 A&F 應該作為一個具有排他性的品牌,例如 Jeffries 曾經在一次訪問中直言「A&F 的衣服應該賣給『酷小子』(Cool Guys)」,暗指身材不瘦削、肌肉不發達的人不是品牌的目標客群。另一方面,A&F 在聘用員工時以外表為標準,落選者有時不僅是樣子不夠俊美,如果你是非裔、亞裔或伊斯蘭教徒,更只能排上整理貨倉及打掃店面的班。因為在門面迎賓及收銀的員工,只能是金髮碧眼、身材惹火的美男美女。
這種明顯帶有種族歧視及形象成見的行銷方式,在千禧年間就為 A&F 帶來連串官非:首先有被拒聘或解聘的非白種員工向 A&F 興訟,指出其評核求職者及僱員的方式充滿歧視;此外,有曾參與拍攝宣傳品的男模指 Weber 曾在工作中有逾矩行為。轉瞬間,A&F 就由時尚風潮變為眾矢之的,引起一波波的抵制行動。縱使其後在部分官司與原告和解,並應法庭要求採取種族上更開放的聘任政策,然而 A&F 終被揭穿換湯不換藥,只是以公關手段虛應。種種風波直至 Jeffries 在 2014 年離職,A&F 改走多元、包容的時尚路線才告平息,例如銳意發展「大碼裝」(Plus-size lines)及起用 LGBTQ 模特兒,然而品牌的號召力及銷售額,早已大不如前。
不論是那亞洲男性都套不下的褲管,還是白人至上的營銷策略,A&F 的興衰,可以說明 Jeffries 的那套已與時代脫節。作為潮流商品,隨潮流而起落,也只能跟這班大隻男模在中環說聲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