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鹽化亦無處不在

A+A-
澳洲內陸珀斯附近的鹽化土壤。土壤鹽化不僅是沿海地區問題,鹽化破壞了澳洲超過 200 萬公頃農田,多數集中在重要農業區域,墨累-大令盆地(Murray-Darling Basin)。 圖片來源: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湄公河三角洲土地肥沃,適合耕作,截至 2016 年當地就有 63% 面積用於農業生產。然而,耶魯大學環境學院網上雜誌 Yale E360 報道,到 2050 年左右,南海海平面上升將導致大片土地鹽化,不再適合種植水稻。除了湄公河三角洲,世界各地不少同樣肥沃的河流三角洲甚至是內陸地區,也面臨鹽化挑戰。

隨著海平面上升,鹹海水正湧向湄公河三角洲,以每公升 4 克鹽分為鹽度邊界計算,估計今年春季期間,因漲潮而向上游方向淹浸的鹹水多達 65 公里,超出原本歷史最高水平近 16 公里。荷蘭烏得勒支大學海岸形態動力學(Coastal morphodynamics)系主任 Piet Hoekstra 教授去年合著發表科學模型研究,首次結合氣候變化、土地沉降、河流及沉積物流動等連串自然過程,預測不同三角洲的未來面貌。除了氣候因素外,研究提出人為因素,如開採引起的土地沉降、沉積物匱乏導致河床受侵蝕,同樣有份令鹽分入侵惡化。

孟加拉全境大部分地方位處三角洲;南臨孟加拉灣的薩德基拉縣(Satkhira)一處田地,因海平面上升,導致地上海水蒸發,留下鹽分。 圖片來源:Kazi Salahuddin Razu/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報道解釋,河流上游的水壩、抽取地下淡水,以及挖走河床沙礦等人為活動,形同敞開大門讓海水入侵三角州。美國托萊多大學 (University of Toledo)生態學家 William Hintz 更擔心,在湄公河、地中海等地,氣候變化正在取代當地人為因素,主導鹽化問題。海平面上升會增加海水入侵,氣溫飆升則導致更多的水分蒸發,地上剩下的便是白色鹽分。俄亥俄州立大學農業、環境和發展經濟學副教授 Joyce Chen 指,佔孟加拉國境大部分地區,匯集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和梅格納河(Meghna)三大水系的三角洲裡,鹽化所導致的人口外流問題,已超越洪水及其他自然災害。

氣候變化也使鹽分遠離海洋,抵達乾旱地區。報道引述氣候科學家解釋,高溫會提升蒸發速度,引起更長的旱季及更普遍的乾旱現象,令大陸​​內部乾燥,從而把目前天然存在的微量鹽分水平,提升至足以殺死農作物及令淡水生態系統崩潰的濃度。例如南歐的地中海國家,丹麥奧胡斯大學生態學家 Erik Jeppesen 指,鹽分積累將對該地區湖泊、濕地和河流中「內陸水生生態系統的功能及生物多樣性構成重大威脅」,莊稼也會死亡。另有專家稱,該地區 5 億人口依賴的地下水儲備,不少可能會因鹽化而無法飲用。

部分生態系統,例如一些乾旱地區的湖泊、濕地本身就有天然鹽分。但報道指即使如此,氣候變化引起的乾燥一樣會提升鹽度,改變鹹淡水平衡,為生態系統、湖泊漁業、種植,甚至是人類健康帶來愈來愈多問題。德國科隆應用技術大學環境科學家 Mofizur Ra​​hman 受訪稱,自己的家鄉孟加拉供水中鈉含量高,會導致子癇前症和高血壓等問題,影響全國 3 分 1 女性。

鹽災遍及陸地、沿海,有從事漁農工作的人就嘗試適應。據報孟加拉及湄公河三角洲地區,已有水稻種植者轉往鹹水池塘養蝦。不過學者指,採用這種適應策略築成池塘的水,只會增加周邊土壤的鹽分。此外,植物育種研究者正通過基因工程,或在現有作物裡尋找更耐鹽的作物。荷蘭發展援助機構 Cordaid 就與作物科學家及農民合作,挑選適合在孟加拉沿海鹽化日益惡劣的土壤栽種的蘿蔔、薯仔和椰菜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