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喜兒:心之旋律 —— 不用催淚也讓人感動

A+A-
「心之旋律」電影劇照。
(編按:「心之旋律」奪得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男配角及最佳改編劇本三獎。)

執筆之時,奧斯卡尚未舉行,不知「心之旋律」(CODA)會否奪得最佳電影。這齣電影其實早於去年已在 Apple TV+ 上架,不過似乎完全沒有人談論。近日隨著各個不同獎項出爐,加上外國影評人推介,可以說是從黑馬變成熱門。雖然失落金球獎,卻在荷里活影評人協會奪得最佳電影及男配角,還有英國電影學院的女主角、男配角及改編劇本獎。「心之旋律」出色之處,是其政治正確而不令人煩厭;情感真摯卻不煽情催淚。

「CODA」是「Child of Deaf Adults」的縮寫,加上中文譯名直接說明了內容。一家四口的捕魚家庭,唯獨 Ruby 不是聾啞人士,於是自小成了家庭對外的翻譯員。Ruby 一直喜歡音樂,加入了學校的合唱團,歌唱天份得以被發掘,又與同學 Miles 發展感情。後來因為個人的前途與家庭出現分歧,一切都是預計得到的橋段,而最後也是大團圓結局。

電影改編自 2014 年法國電影 La Famille Bélier,導演和編劇 Siân Heder 曾寫過不少電視作品,像 Orange is the New BlackLittle America。這次把劇本改編成美國版,除了把原作的農場改成捕魚外,內容情節變動不大。電影就是那種溫馨家庭小品,青春成長印記。Ruby 在家中是異類,在學校難逃奇異的眼光;她默默幫助家人,有時也感到煩厭,那些與家人的吵吵鬧鬧、與哥哥鬥咀都很寫實。Ruby 既是家庭的一分子,卻也像局外人,不知不覺間也把家人看成「弱者」,日常生活總是需要她的幫忙,沒有她就不行,也令她差點要放棄自己的前途。

電影其中一個出色之處,正是描寫聾啞人士,除了把他們當成「正常人」,也希望大眾不用以憐憫的眼光看待,正如哥哥 Leo 跟 Ruby 說:「We are not helpless…… Our family was fine before you were born.」很正面,很政治正確,卻沒有說教,只是回歸現實。事實上,很多俗套的情節都是點到即止,不會過火,Ruby 與 Miles 的兩小無猜也是一例。

「心之旋律」電影劇照。

當然,整個劇本最為衝突的一點,正是聾啞父母偏偏生出一位有音樂才華的女兒,從媽媽說 Ruby 在家聽音樂是不禮貌,到為她準備紅裙參加音樂會、一家人去看她試音。學校音樂會那一場特別精彩,把我們帶到 Ruby 父母的世界,沒有聲音,卻看到笑臉,那些美麗歡樂的臉容感動了他們。即使不明白不認識,但無條件的愛護與支持,不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這種大愛肉麻,可能正是說不出口,所以只會內心暖暖而並不激情催淚。

飾演 Ruby 的 Emilia Jones 演得很好,一家人非常合拍。其餘三位演員都是聾啞人士,演媽媽的 Marlee Matlin 早於 1987 年已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而演爸爸的 Troy Kotsur 已經憑此片奪得多個男配角獎,也是今屆奧斯卡男配角獎的熱門。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