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奧斯卡:「心之旋律」奪最佳電影的意義

A+A-
Apple TV+ 的「心之旋律」(CODA)成為首部贏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的串流平台作品;圖為電影海報。

今屆奧斯卡中,「心之旋律」(CODA)僅獲 3 項提名卻全數勝出,包括最佳電影的殊榮。這部由 Apple TV+ 發行的溫情小品,為串流平台行業帶來「零的突破」,叫苦求此獎多年的 Netflix 恨得牙癢癢。它更改寫影視產業結構,並為「好電影」重新定義 —— 那無關明星多寡,也無關屏幕大小。

心之旋律」改編自法國電影「閃亮的歌聲」(La Famille Bélier),講述健聽少女 Ruby 照顧聽障家人,同時追尋歌唱夢想的掙扎和成長。雖沒明星坐鎮,亦非大片格局,但它在去年初的辛丹斯電影節大放異彩,並獲 Apple TV+ 以 2,500 萬美元(約 2 億港元)的破紀錄價格,買下全球發行權。當時導演 Sian Heder 僅想:「我們成了荷里活的一部分,但這絕對是部局外人電影。」

這並非妄自菲薄。娛樂媒體 Deadline 早前報道,「心之旋律」從去年 8 月上架至今,觀看人數不足 100 萬,遠低於同樣競逐最佳電影、Netflix 的原創電影「千萬別抬頭」(Don’t Look Up)和「犬山記」(Power of the Dog)。奧斯卡入圍名單宣佈之初,該片亦被視為陪跑之作,直至它在英國電影學院獎、評論家選擇獎及獨立精神獎等接連勝出,便逐步變成大熱,最終更贏得最高殊榮。

「心之旋律」入圍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男配角及最佳改編劇本 3 項大獎,最終全數得獎。 圖片來源:路透社

或許不少人質疑,「心之旋律」有趣而療癒,整體卻不及其他提名電影穩重完熟;一些聾人更指作品偏向健聽者,令他們難有共鳴甚至反感,「最佳電影」一獎似乎有待商榷,亦可能只是投票機制令其獲勝。但分析認為,這部從獨立製作走到串流平台、再登上荷里活最高殿堂的正喜劇(dramedy),在電視與電影的界線日漸模糊之下,能夠獲得一批業內最頂尖人士的肯定,背後有其重大意義。

串流服務過往被指危害影圈生態,這類平台的作品難獲業界認同。雖然到了 2017 年,亞馬遜製作公司的「情繫海邊之城」(Manchester by the Sea),成為首獲提名奧斯卡最佳電影的串流出品,龍頭 Netflix 近年更全力催谷,可惜從來不敵傳統的電影公司。但疫症令戲院多番停業,觀眾只能留在家中看片;而這次蘋果憑「心之旋律」獲勝,證明荷里活製片廠和院線的權力,正轉移到科技公司和流媒體平台。

隨著最新一部「蜘蛛俠」和「蝙蝠俠」大賣,很多人憂慮日後只有這類商業大片,方會得到片商投資。但影評人 Alissa Wilkinson 指出,「心之旋律」得獎讓人明白到,在串流平台的巨額投資下,低成本製作也能呈現於大眾眼前。該片監製 Patrick Wachsberger 亦感謝蘋果支持,「基本上能讓它放到世界各地」。Wilkinson 相信,這次的賽果或是評審們給各大片商的信息 —— 你或不能靠它賺錢,但我們還是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