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

|共88篇|

首席捕鼠大臣,何以勇敢驅趕狐狸?

英國內閣辦公室首席捕鼠大臣拉里(Larry),早前在唐寧街上趕走一隻狐狸。拉里一直深受大眾喜愛,有媒體形容為牠「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到底是愛還是責任,驅使一隻貓對抗比自己大的動物?英國「衛報」就訪問專家,解釋這位將要迎來第 5 位首相的拉里勇敢行為。

人類對貓過敏的反應,會突然消失?

花生、奶製品、麩質麵粉、雞蛋、貓,都可以是致敏原。專家們對過敏的發生機制有充足了解:體內免疫系統錯誤將無害物質,標識為危險並攻擊,促使免疫細胞們產生免疫球蛋白 E(IgE)抗體。IgE 再將致敏原帶到其他負責防禦的細胞和分子上,導致刺激,釋放包括組織胺(histamine)在內,大量促進發炎信號,可能引發瘙癢、紅腫、血管擴張、黏液大量分泌。最嚴重的情況下,這些過敏反應可能致死。不過,無論是花粉、食物,甚至寵物,隨時間過去,有些人原有的過敏反應竟會消失,有時也可能神秘地發生,卻難以解釋。

寵物產業:人們應否停止養寵物?

很多人視寵物為家人,而動物權益也愈受關注。近年甚至開始有人討論,人類是否有權擁有寵物。美國生物倫理學博士 Jessica Pierce 曾於 2015 年撰寫 Run, Spot, Run 一書,談及人類出於自身意願而將動物帶入生活,繼而決定牠們的外表、飲食、行為模式,甚至是否保留其性器官…… 他質疑為何寵物主人,可擁有或剝奪動物的自決權?

【Soul Monday】拯救囤積動物,改善貓狗生活

動物囤積已成為日益嚴重的問題,囤積者飼養大量動物,卻沒有為這些動物提供最基本的照顧。美國非牟利機構 Animal Legal Defense Fund 指,當地每年有多達 25 萬隻寵物遭受囤積虐待,長期處於營養不良、患病或受傷但未經治療等情況。近日,當地有動物收容機構成功救出 80 隻慘被囤積的小狗,機構希望牠們在脫離骯髒可怕的生活後,可以找到懂得愛惜牠們的主人。

密集繁殖八哥,如何影響其健康?

有種可愛叫醜得可愛(ugly cute),八哥犬或是其中之一。一雙突出的眼睛、扁平的口鼻盡是褶皺、粗短的腿、尾巴向內緊密捲曲,還有張開嘴巴、伸出舌頭的「微笑」,在不少人眼中都是其可愛之處。不過,源自中國、16 世紀抵達歐洲的八哥,最初的模樣並非如此。皇家獸醫學院(RVC)一份報告提出,今天「醜得可愛」的八哥,是人工選擇密集繁殖的結果,同時令其一生受連串健康問題困擾。

戰爭,不只關人類的事

至 2014 年,烏克蘭國內估計有狗隻 75 萬、貓隻 550 萬。俄烏戰爭爆發一個月,至少 420 萬國民逃離出境,動物喪失家園。基輔一間動物庇護所被炸毀,3 名義工於本月初餵飼流浪犬途中遇害…… 戰火中,人類與動物的命運從未分割,牠們同樣需要保護。

【Soul Monday】鄰國志願者,努力營救烏克蘭人被迫遺棄的寵物

戰火令四處充滿玻璃碎、斷裂的混凝土及鋼筋,對人類及動物都極為危險。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烏克蘭飼主難以帶著寵物逃命,不得不作出痛苦的決定,將動物送到收容所。只是,收容所同樣受炮火威脅,鄰近國家的動物組織及志願人士就設法將動物救出邊境。

Moyashi:哈姆共你,明天更好

「哈姆太郎」的劇情大體分成「人類世界」和「倉鼠世界」,春名露有自己的學校和家庭生活,哈姆太郎也有與自己倉鼠同伴一起的冒險。然而兩者的世界基本上沒有交集,在那句「明天更開心」的正能量台詞的背後,其實雙方都沒有真正認識和理解對方。大家各自解讀「明天更開心」的期許,持續發散同床異夢的正能量,以維繫歌舞昇平的平衡。

倉鼠也是敍利亞移民?

昨日有寵物店店員與顧客確診,當局直指荷蘭入境倉鼠是播毒源頭,勒令撲滅 2,000 隻倉鼠等小動物。作為寵物的倉鼠,是以敍利亞倉鼠(Syrian hamster)為主要品種,牠們原本生活在敍利亞田間,卻經歷近百年的不尋常旅程,最終足跡遍及全球,成為人類的寵兒,不少醫學發現都是多得牠們的「貢獻」。

昆蟲將成為寵物食品主流?

不是人人都能接受把昆蟲放進口中,但由寵物充當勇者嘗試蟲食又是否可行?事實上,傳統寵物食品以肉類為主,同樣需要付昂貴氣候成本,所以一些具環保意識的主人已開始選擇由蟋蟀、麵包蟲及黑水虻製成的食品餵養寵物。有初步研究顯示,商業養殖昆蟲的排放量、水及土地使用量都低於飼養牲畜。在環保之餘,蟲食更可為寵物提供豐富營養。

安葬昆蟲,給孩子上一課生命教育

當香港政府對野豬「趕盡殺絕」,日本社會近來則興起辦「安葬昆蟲」,不少寵物善終公司亦增設相關服務。客戶多為幼童和小學生,他們希望好好送別及供奉曾經相伴的蟲兒,而非僅當垃圾丟棄。此舉乍看只為哄孩子,但學習對生命的愛惜和尊重,卻是父母要教育子女的寶貴一課。

當狗獨留在家,為何會衍生情緒病?

若你養一隻狗,你的世界就會在工作和社交以外,多了一隻狗;但作為寵物,狗的世界可能始終只有主人。當主人離開家門,獨留家中的狗會想甚麼、做甚麼?對人相當依賴、一心回報人類關愛的狗隻,是否也有空虛寂寞凍的時候?狗隻訓練師 Louise Glazebrook 就在「每日電訊報」,分享狗隻獨處的精神健康問題。

【香港文摘】打破圍牆,「寵」出退休新生活 —— 訪 Senior CID 寵物保姆

有些老友記退休後可能並無特別計劃和愛好,不知道該如何善用時間。對此,Kitty 希望鼓勵老友記積極開拓退休的第二人生,不要被年齡和社會刻板印象所束縛,嘗試踏出舒適圈:「起碼第一樣,唔好坐喺屋企對住四道牆。首先走出道門先啦,走出去望吓周圍邊樣嘢你有興趣咁你咪行埋去囉!」

訓練狗隻便溺,如何塑造出現代都市面貌?

倫敦、巴黎與紐約貴為 19 至 20 世紀現代大都會,各居住有數百萬世界各地人口,但我們經常忽略當中還有數十萬計非人類居民。利物浦大學歷史學者 Chris Pearson 最新作品 Dogopolis: How Dogs and Humans Made Modern New York, London, and Paris 指出,當牲畜陸續遷往郊區,狗隻在市中心的數量卻與日俱增,牠們成為中產階層的新寵兒,又與現代公共衛生標準衝突,最持久的爭議是隨地便溺,以致馴犬成為現代倫敦、巴黎與紐約誕生的重要一環。

流浪貓在街頭生活並不容易

流浪貓在街頭浪蕩看似自由,但居無定所的生活其實並不容易。牠們既要避開忙碌的交通、被施虐者或其他動物傷害,也要面對誤食危險垃圾及疾病等威脅,所以大多數街貓捱不過去,在 1 歲之前就不幸離世。澳洲梅鐸大學及昆士蘭大學的生物科學專家近日在學術媒體 The Conversation 上撰文,講解人類要怎樣做,才可解救這一群沒有貓奴照顧的流浪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