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空野望,成就軟實力?

A+A-
中國太空人廣告牌。 圖片來源: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太空船今日升空。這次將三名太空人送上中國太空站,是中國載人太空任務史上的首次,加上上個月「天問一號」探測器繼美、蘇後成功登陸火星,其建設「航天強國」的雄心毋容置疑。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專欄作家 Mercy Kuo 便與美國空軍學院太空研討教授 Lincoln Hines 交流,分析中國銳意發展太空力量的原因。

據 Hines 個人網站介紹,他集中研究國際安全與中國外交政策,以及中國追求太空技術背後的動機。文章提出,中國的太空計劃戰略目標,旨在服務國家經濟發展、國家安全及提升國內威望。當中,尤以國內政治,最能解釋為何中國想要實現成本最高昂、難度絕大的太空目標。在「百年屈辱」民族主義敘事下,當成功將人送到外太空、登陸月球背面或火星時,中共便能宣稱自己正恢復國家的國際地位。

左起,神舟十二號 3 名太空人湯洪波、聶海勝、劉伯明。 圖片來源: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在國際上,中國發展太空項目亦能展示一些軟實力。例如中國建設太空站,便能藉此向國際社會提供價值不菲的空間;批准其他國家在無需承擔建設及維持太空站的成本下,於低空地球軌道作不同實驗。太空站亦反映,中國能為其他國家提供美國以外的選擇,且更為包容 —— 不論民主或專制國家,都能參與其太空倡議。除了太空站,中國提供的發射技術、衛星與衛星影像服務,亦成為外交工具。

儘管如此,Hines 提醒不應過度放大中國太空技術帶來的軟實力優勢,因為其國內政治方面的問題,削弱了上述潛在軟實力的效益。Hines 認為中國制訂太空政策的體系,受到官僚主義分歧影響,窒礙其向國外展示形象的能力。他以 2007 年中國外交部事隔十多日後,才承認曾試射反衛星導彈的表現為例,指官僚主義導致的政策分裂及管理不善,破壞外交部發揚中國軟實力的目標。

再者,中國對太空垃圾問題輕描淡寫,亦削弱官方將國家描繪成負責任的國際社會一員的努力。Hines 舉例,長征五號乙運載火箭失控重返大氣層,在國際媒體獲得的關注報道,就比發射火箭本身更多。

Hines 最後補充,中國的太空項目皆與軍方有緊密聯繫,故難以成就軟實力。他稱,假如中國不像美國一樣,設立 NASA 般真正的民用太空機構,其他「外部勢力」或許會根據自身安全角度,解讀北京在外太空的成果,或會更感到受威脅,而非認同中國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