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退出國際太空站,象徵後冷戰秩序終結

A+A-
本月初,俄籍太空人 Oleg Artemyev、Denis Matveev 與 Sergey Korsakov 在國際太空站手持「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Luhansk People’s Republic)國旗。該國分裂自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只有俄羅斯等零星國家承認。 圖片來源:路透社

俄羅斯前日宣佈,將於兩年後撤出國際太空站,發展自家太空站。縱然,美國早已投資興建數個新太空站,中國天宮太空站亦預料今年完工,意味著國際太空站遲早會被取代,但俄方這次退出依然意味深長,象徵著後冷戰時代壽終正寢。

7 月 26 日,國有公司俄羅斯航太(Roscosmos)新任總裁 Yuri Borisov 與普京會面後,宣佈將會退出國際太空站。事實上,俄羅斯從未承諾 2024 年後繼續支持國際太空站運作,美國總統拜登則計劃支持國際太空站運作至 2030 年,意味著美國仍要思考,沒有俄羅斯參與下要如何繼續營運太空站。

國際太空站是 90 年代末的後冷戰產物,象徵著美俄結束數十年的太空競賽,以協作方式共同探索太空。Vox 報道指出,俄羅斯航太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有清晰分工,例如俄方負責推進系統,使太空站保持直立、防止其脫離軌道。過去 20 多年來,有 15 個國家合作參與太空站研究,他們不分政治立場,共同貢獻人類科研,曾經被視為人類最偉大成就。

新冷戰時代的太空競賽

美俄合作的第一道裂痕,出現於 2014 年俄羅斯吞併烏克蘭克里米亞。當時美國太空人要依靠乘坐俄羅斯聯盟號(Soyuz)登上國際太空站,但俄羅斯要求把太空人訓練計劃轉移至克里米亞,以迫令美國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主權。由於美國按計劃制裁俄羅斯,俄羅斯航太隨之暗示不會再接載任何 NASA 太空人,美國則在 2020 年起改用 SpaceX 技術運載太空人到太空站。

2021 年多邊關係進一步惡化,俄羅斯再威脅退出國際太空站,11 月以反衛星導彈擊落一枚報廢的間諜衛星,在衛星軌道遺下數千塊太空碎片。這反映俄羅斯有能力從地球擊落人造衛星,而且不惜威脅國際太空站安全,即使站內也有俄籍太空人。

2018 年的國際太空站。 圖片來源:路透社

今年初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單方面宣佈不再於國際太空站與德國合作進行實驗,又表明停止向美國出售火箭引擎。早在 2 月,太空政策學者 Namrata Goswami 便預告,俄羅斯很可能會因烏克蘭問題,在 2025 年前退出國際太空站。可想而知,俄羅斯的退出不令人意外,卻象徵著新冷戰時代裡,美俄的太空競賽再起。

如今 NASA 仍在摸索,沒有俄羅斯參與的國際太空站要如何維持運作。美國太空及國防科技公司 Northrop Grumman 已自薦興建推進系統,Elon Musk 同樣提出 SpaceX 可給予協助,相信要替代俄製組件絕不是問題。

然而,即使俄羅斯不退出,NASA 亦早有在 2030 年結束國際太空站的打算,屆時太空站將於太平洋偏遠角落緩慢墜落。取而代之,美國已資助興建數個商用太空站;中國天宮太空站的「天和核心艙」去年已進入軌道,太空站預料在今年年底完工;未來 10 年,俄羅斯和印度同樣計劃發射自行研製的太空站。這些新太空站有著相同的特質 —— 它們都屬於特定國家的資產,不可能像國際太空站般普世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