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人們老早就脫罩了

A+A-
2021 年的倫敦街頭。 圖片來源:Richard M Lee/Shutterstock
文:貝立棠
旅居倫敦的博士生

我在 2021 年到英國,除了頭一個月外,應該就沒有戴過口罩。直到一個多月前回到香港做訪問,才找回封塵了的布口罩,但還是覺得很不便,除了皮膚變差,經常磨擦鼻孔,也令鼻敏感回來。而且,因工作緣故而要不停做訪問,看不到對方面部表情的話,總是多一重隔閡。

到 3 月 1 日,政府終於解除口罩令,不過當日走到街上,目測有 9 成市民仍然自發戴上口罩。有網民恥笑是因為人們的口罩變「蟹貨」了,想戴到用光為止。有更加激動的說法是,港人自願放棄自由。當然,也有人搬出日本的例子,認為很多文明地方的人依然會自發戴口罩,純粹是個人衛生的考量。

我看到有心理學家指部分人不習慣脫罩示人,可能是社交焦慮所致,而這一點,我是特別擔心中小學的年輕人,他們一大部分的青春歲月也是在口罩下度過。在英國,其實人們老早就脫罩了,也許沒有出現過類似的討論,但我可以分享一下初時脫罩的經歷。

我當時很快就選擇脫罩,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對於口罩的有效性一直是半信半疑。在疫情初期,西方專家的意見一直覺得口罩無用為主,原因包括口罩太鬆,阻擋不了飛沬,而且配戴和脫下時,會不經意觸摸臉部。我個人是相信英美法專家多於香港政府專家顧問,所以一直抱有懷疑態度。

當然,西方的防疫指引後來也一改再改,不過,以牛津大學流行病學家 Tom Jefferson 為首,由 11 名專家組成的醫學團隊發佈最新研究,歸納了 78 場大規模的隨機對照試驗,指出口罩作用不大。問題根本是口罩的成效,難以從社區層面驗證。袁國勇用倉鼠做的吹氣實驗,卻變成口罩有用的證明

至於我選擇脫罩,有沒有文化考慮呢?的確是有的。

初到埗,在 Woolwich 的一間波斯人快餐,打算吃一頓頹廢的英式早餐,侍應會坐下來,宣傳口罩沒有用,是反人類文明。又有一天,打算坐巴士由宿舍到 Angel 區,買頹廢的 UNIQLO 外衣,等車時遇上一名醉酒大叔。他看到戴著口罩的我,問這架車是否到中國去,然後擺出脫口罩的姿勢。我禮貌地回答,到 Heathrow 機場應該是對面線。

有時候,文化考慮是來得更微細的,例如和一大班外國學生出門,卻只有自己戴口罩,有時顯得很格格不入。有一次,我與導師吃飯,要保持左翼進步形象的他,說現在人們都不戴口罩,社會變得更加危險了,但他全程也是沒有戴口罩的,我也覺得是時候脫罩了。

初時走到人多密集的地方,會下意識害怕,但習慣了之後,覺得是豁然開朗。至少當時英國疫情這麼嚴重,身邊也沒有人真的大病了,但天天戴口罩的香港親友,又無緣無故患上重 COVID-19。流行病始終是複雜的學問。

疫情爆發早期,新西蘭衛生總監 Ashley Bloomfield 提及,人民可以自由決定戴不戴口罩,這是個人決定,尤其當人們害怕自己得病了會傳染人。到頭來,還是老土一句,大家互相尊重,河水不犯井水就最好了。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