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Midjourney 到 ChatGPT,AI 生成工具成為全球熱話,吸引大量創投資金湧至。這股潮流也間接改變矽谷的面貌,一個集結 AI 界專才的三藩市小社區,如今被改稱為「腦谷」(Cerebral Valley),正集體想像人類科技的未來。
住屋
|共32篇|
威士忌與真菌:天使的分享,居民的噩夢
威士忌為愛酒之人帶來快樂,但其生產過程卻令一些人極度困擾。在美國一間威士忌酒廠附近,房屋、汽車及樹木被酒精揮發引起的黑色真菌覆蓋。首位對此類「威士忌真菌」進行分類的真菌學家 James Scott 指出:「我會說這不僅僅是一種麻煩,而是確實具破壞力。」居民即使不斷清潔,也趕不及其生長速度。
昭和年代無浴室套房,捲土重來
沒有浴室的公寓,是日本在 1950 到 70 年代興起的產物,這種看似不方便的住宅近年大受年輕人歡迎,因為澡堂、健身室等有沐浴設備的場所愈來愈普遍,不必在家中洗澡。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無浴室公寓的吸引力是租金低廉之外,還非常適合選擇極簡生活方式的年輕人。
居者難有其屋:斯德哥爾摩青年轉捱貴租
城市人口膨脹,樓價只升難降,在環境好、福利更好的瑞典,蝸居同樣難求。在首都斯德哥爾摩工作的年青人,雖可申請入住政府轄下的租金管制房屋,但由於供不應求,一等就是三五七年。尚有能力的就在市內邊捱貴租邊輪候,否則就住到市郊每天坐車兩三小時上班。部分懂得「遊戲規則」的人,倒能加快上樓。
組裝房屋:嶄新技術的局限
在新發表的「施政報告」,政府宣佈計劃於未來 5 年興建約 3 萬個「簡約公屋」單位,以抒緩房屋供應壓力。「簡約公屋」會以「組裝合成法」,裝嵌預先設計好的組件來建設房屋。這種做法在歐洲十分流行,專家認為比傳統建築方法更節省資源。可是,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一班工程學家今年在 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發表研究,指出組裝房屋仍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Soul Monday】企業家回饋社會,救同胞於水深火熱
嚴重水災上月浸了大半個巴基斯坦,超過 3,300 萬人受影響,包括 68 萬名嬰幼兒和孕婦。當地急需大量糧食、藥物、衛生用品,以至帳篷、毛毯、蚊帳、淨水器,國際援助卻相對緩慢而有限。數十位本地企業家在此時挺身而出,各盡所能救同胞於水深火熱,部分行動甚至希望惠及全球。
倫敦的佔屋者運動:一位居民所見所聞
網上一搜,發覺關於佔屋運動的報邊有一大堆。佔屋者通常都是無家可歸者,或者是自稱無政府主義者的人,希望透過佔屋來向政府抗議貧富懸殊和住屋問題。對他們來說,佔屋的行為只是更好地將社會資源「合理分配」。的確,租金昂貴的倫敦市中心其實有很多空置樓盤和店舖,但同時露宿者的數目卻沒有減少。「佔屋」運動除了在英國外,在其他歐美國家也非常普遍。
倫敦搵屋難:一名建築人找房子的經歷
旅居倫敦差不多 1 年,一直合租的室友不久前在雷丁覓得住處,9 月便會遷入新居,於是我也順道找個新地方,轉換一下環境。不過,自 3 月倫敦取消所有防疫限制後,工作、讀書、旅遊的人紛紛回來,租屋的需求一下子又變得緊張。
【Soul Monday】做對年齡差室友
年輕人想有更好的生活空間,但難以負擔租金;老年人擁有物業,但需要有人照顧。美加地區的社區組織正推行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 —— 跨代合住,讓年輕人可以低價租住老年人的家,老年人則可以得到照顧,彼此相伴更可減輕孤獨感。
荷蘭城市 Almere:自建住房、居民參與城市建設典範
一直以來,相比其他歐洲國家,荷蘭自建住房的比率較低,但 2008 年金融危機後當地迅速發展自建住房概念,進而強調居民參與規劃社區,Almere 就是其中甚得注目的城市。
安靜、低成本、無過敏的被動住宅
隨著氣候問題加劇,新興的節能建築設計「被動房屋(passive house)」正在紐約及其他城市流行。此類房屋的通風系統會為室內空間持續換氣,加上超級絕緣的結構,即使有鄰居正在做飯,其他單位也不再聞到任何氣味,在客廳也不再聽到交通噪音。而且該類房屋具有高節能效益,有利於環境之餘,也為居民省下不少帳單費用。
吳蚊蚊:世界上最貴的房子
對一些人來說,最遠的距離,世上最貴的房子,原來是回不去的家。
【長壽日本】老來一人,租屋難求
終身不嫁娶也好,喪偶或離婚也好,日本的單身長者正急劇增加,預計到 2025 年人數將達 751 萬。而據政府 2018 年度的調查,這類人士佔整體租戶的 3 分 1 之多。不過,他們也是最難租屋的一群,有個案更曾被逾 20 個房東拒絕,背後出於兩大隱憂 —— 既怕老人無租交,更怕老人孤獨死。人生的最後歸宿,哪裡能求?
「夢幻」法國公屋:全歐最貴地段,眺望巴黎鐵塔
樓價問題困擾香港多年,假如沒有能力承擔高昂租金,就只好住劏房、寄望抽到公屋。今年香港公屋累計積壓 15 萬宗申請,輪候時間創 22 年新高,平均長達 5.8 年。同為重要金融中心的巴黎,在面對樓價問題時,當地政府則展現出更強的決心 —— 上月一個小型公屋項目正式入伙,所在之處卻是歐洲其中一個最貴地段,甚至可眺望巴黎鐵塔。
從明日大嶼到杜拜:陸沉時代的造島世紀
談及「明日大嶼」填海造島計劃,不少人都批評工程罔顧海平面上升威脅。英國紐卡素大學社會地理學教授邦尼特(Alastair Bonnett)著作「島嶼時代」指出,這種矛盾不是香港獨有,由杜拜世界群島、到恒大集團的海花島,人類正在中國和波斯灣國家引領下,進入瘋狂造島的世紀。邦尼特親身考察消失中的島國,與逆天而建的人工島嶼,揭開這個時代的光怪陸離。
【圖解】香港劏房:每人可佔多少平方米?
面對香港的劏房問題,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指,期望在國家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時,香港的住屋問題可得到極大改善,並將告別劏房。那現時香港到底有多少劏房?
19 世紀的德國人,如何把山洞變成安樂窩
周易有云:「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原始人類曾經在漫長歲月裡,棲身於天然洞穴之中,以擋風避雨。後來,人類的經濟活動延伸到平原地區,才慢慢走出山洞,並掌握基本建築技術。可是,在 19 世紀的德國,曾經有一班人為了解決房屋需要,逆歷史潮流而行,重返洞穴,建立自己的安樂窩,部分洞屋到今天依然保存良好。
因疫得屋的新紐約人
去年 3 月起,封鎖令、失業潮及連串反種族主義示威,大批居民從紐約市出走,公寓空置率破紀錄地高。業主急找租客接手,爭相提供疫症「優惠」,從降價、免費車位到免租數月都有。眼見房租跌至 10 年來最低水平,一些外地人隨即把握機會,搬進他們的「夢想之都」,成為新一批 New Yorker。只是這些「好處」,有可能轉眼即逝。
租務管制可保障租客?
2 月 4 日,林鄭月娥出席答問大會時公佈多項新的立法建議,當中包括劏房租務管制。在港英時期,香港本來設有租金管制及租住權保障制度,但九七主權移交後,特區政府卻先後在 1998 年及 2004 年撤銷有關規例,令業主可以大幅加租。被不少政客和社區組織炮轟多年後,政府終於計劃推出劏房租務管制,就讓我們回顧過往學界對租務管制的討論。
曾詩敏:搬出去住,是否青年人應上的人生一課?
人到某個年紀,離家外出自住可以有很多原因:成家立室、方便上班、尋找私人空間,甚至跟家人「相見好同住難」…… 今次想討論的,是廣義中沒有急切或實質需要下,究竟青年人去到某個階段離家自住,是否「人生應上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