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

|共16篇|

Moyashi:信者得救的文化遺產

發掘、辨別和考據事物的真假,屬於考古學的範疇,但探究事物的社會意義,則屬於民俗學和人類學的範疇。在後者的角度,「真」的重點其實不在於物件,而是珍重物件的人。在物質文化裡,即使東西還是一樣的東西,但轉個角度,意義就變得不一樣。

Moyashi:佐渡金山與軍艦島 —— 日本文化遺產策略

日本見慣做熟,很懂得怎樣在程序上迴避歷史和政治的爭議。上交聯合國的「佐渡金山故事」只包括江戶時代的歷史,明治往後的歷史並不在文化遺產的文件中。把文化遺產的「應聘履歷」縮減,只要不進入明治往後的時期,就可以在名義上跟二戰的歷史沒有關係。

是垃圾?還是藝術品?「詩意遺產」探索物的價值

哪些是廢棄之物、哪些應該被視作文化「遺產」來活化,甚至成為藝術品?誰擁有話語權為各種事物定義?大館當代美術館最新展覽「詩意遺產」,展出 6 組由來自香港及海外地區的藝術家或藝術組合的作品,參展作品揭出全球不同地方的文化議題。如策展人譚學能所言,他們「均以歷史文化遺產的視點去處理當代問題的多元手法,提出了新穎獨特的見解…… 展覽藉著作品多樣化的藝術實踐,試圖剖析一個問題:在決定哪些傳統遺產應原封保留,哪些需要重新被想像和重塑這事情上,個人有多大的掌控和自主權?」

在馬來西亞,舞獅成為一項極限運動

在華人社會,每逢春節等大型節日,舞獅都是必要活動,以達酬神及助慶的作用。近年很多機構都視舞獅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此獨特的文化習俗更隨之不斷演化,例如香港就曾籌辦多屆「世界醒獅邀請賽」,將之視為體育盛事。除了兩岸三地,在擁有龐大華人人口的馬來西亞,舞獅發展也愈來愈有系統。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更形容,舞獅於當地已經成為一項極限運動。

疫下文化遺產 —— 失修、搶劫威脅

肺炎衝擊全球旅遊行業,各地昔日遊人如鯽的名勝變得冷清。不少世界文化遺產的管理者乃藉遊客參觀賺取維護資金,而遊客減少又令相關接待、紀念品販售和住宿等生意慘淡,甚至有人乘機盜竊文物。有見及此,不同國際組織開始向營運困難的文化遺產管理者,提供各種支援。

Moyashi:如何保存一個廢墟?

保存風化的「古蹟」,與保存古蹟的「風化」是兩回事。保存一個建築群於廢墟的狀態,即使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日本與長崎市政府所面對的問題是:需要保存與修復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軍艦島,但完善管理下的軍艦島就可能失去廢墟的感覺。當建築被維修、草木道路被整修,那個還是大家想看的軍艦島嗎?

Live Norish:淺談瑞典街市 Saluhallen

Östermalmshallen 的原址正進行保建維修,在 2018 年才會重開。市政府在原址旁興建了臨時街市,把所有檔口原封不動搬地到新址。建築風格雖然現代了,但街市那份親切和傳統的人情味仍在。也正因如此,Östermalmshallen 的文化保育不只是停留在建築的硬件上,而是街市作為人與人之間通過食物交流接觸的匯聚點。

Moyashi:航行在歷史風波中的軍艦島

2015 年,當時日本費了差不多十年時間,終於以「明治日本工業革命遺產:製鐵、製鋼、造船、煤炭業」的名目,成功令軍艦島登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基於其特殊的歷史背景,韓國早在正式登錄前已強烈反對,認為文遺化是不尊重當時在日朝鮮人的勞役史。當時有為數不少的朝鮮人在島上被迫勞動,有的是被宣傳騙來,亦有的是被抓捕來,最後無數人在礦坑意外,或因為惡劣的生活環境死去。日本為軍艦島申世遺的行動,觸動了韓國這段歷史的神經,認為冠上「文遺」之名,是美化了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