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香港的「非遺」與現代產生碰撞?

A+A-
「白沙道 —— 上嚟唞」展出製作長衫的大師及中學生的作品。

文化遺產,含有把過去人類所創造的「文化」傳承予下一代之意。實質存在的,如歷史建築可透過修復、翻新等方法加以保育,那麼「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等「無形」的東西,又可怎樣承傳,甚至融合現代知識,成為當代藝術?

近日,香港就有一個關於非遺的作品展,有趣的是展覽分別座落於銅鑼灣三個不同的地方,並以三個主題同時舉行,展出六大非遺作品,分別為長衫製作、剪紙、麵塑公仔、吹糖作品、木傢具製作及紮作。展品不僅有本港非遺師傅及當代藝術家之作,如木傢具製作大師林池、藝術家王天仁、麵塑師傅羅仲文等,同時展出學生跟師傅及藝術家學習後製作的成品。

「非遺」的傳承與活化

學員們製作的細小麵塑公仔。

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ICH+),是由香港藝術學院(香港藝術中心的附屬機構)及嶺南大學合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大型項目,嘗試集研究、教育及活化於一身。計劃選出 9 個已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庫存的項目作為 ICH+ 核心課程,讓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互相碰撞,也希望將之帶入學校,由傳統大師與當代藝術家一同開班授課,令更多學生認識香港非遺,並嘗試實踐工藝,從而達至活化及傳承之效。

鬧市中的家

展出作品如在家中的飾物。

「白沙道 —— 上嚟唞」主要展出長衫製作,顧名思義,「上嚟唞」的展覽場地在二樓,把門推開後,猶如走進長衫小店或裁縫師的家,店內放置了大大小小及各款長衫設計,也置有長衫設計的手稿,場內一個角落佈置得像家一樣,觀賞者可坐在梳化上看看電視不斷循環播放的影片,了解傳統技藝、師傅對非遺的看法及部分製作過程。細心留意,四周亦擺放了紮作獅頭作壁飾、麵塑公仔作櫃上飾品,無論是師傅、藝術家又或是學生們的作品,皆融為一體,營造一個寧靜、悠閒的環境,甚至有家的感覺。

隱藏的展覽

「霎東街 —— 匿埋睇」的非遺光影特效展,圖片由大會提供。

「霎東街 —— 匿埋睇」位於銅鑼灣的地舖位置,剛巧展覽場地的樓上搭建了棚架,加上沒有顯眼的標示,很易會錯過場地的入口。「店內」同樣有影片觀賞區,其後便是剪紙區。與「上嚟唞」不同,這裡像深入洞穴一樣,當觀賞者繼續往內走,便會看到不少麵塑公仔及燈籠紮作。最深處更有一個凍櫃,擺放不少吹糖作品。雖然吹糖技藝當代藝術家杜煥曾言:「我鼓勵人們將我的藝術品吃進肚子裡,讓它走進你的血液裡流動,那才是糖的生命。」但此刻,隔著玻璃冷藏著,才可讓更多人觀賞各種吹糖作品。

展覽會於特定日子舉辦主題音樂會,此為香港音樂組合 per se。

最後便是「希慎廣場 —— 周圍貢」,集合以上提及的六個非遺藝術作品,在書店外的開揚之處擺放各種展品,優勝之處在於便利,更會在特定日子舉辦主題音樂會,希望讓大眾從展覽中體驗文化與生活的脈搏。文化遺產就是需要與社會及社群互動,融入生活及日常教育中,如是次的知識轉移項目,才可不斷的發展及創造,轉化成新生命。

第二屆「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周年展覽

  • 周圍貢:銅鑼灣希慎廣場 9 樓 Urban Sky
  • 上嚟唞:銅鑼灣白沙道 16 號 2 樓
  • 匿埋睇:銅鑼灣霎東街 9 號

日期:即日至 2020 年 8 月 2 日

時間:每日早上 11 時至晚上 10 時

費用:免費入場

詳情或最新消息,請瀏覽展覽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