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討厭吃魚了嗎?

A+A-
圖片來源:Takashi Aoyama/Getty Images

豐洲市場開幕半年,累計魚產品銷售量與築地時代相比下降了 7 個百分點。負責人說有關原因有很多,無法一概而論。但有評論卻指這是「少食魚(魚離れ)」的潮流所致,有需要超越供應,從全體市場消費入手改革。

直到 2004 年為止,日本連續 32 年為全世界魚類消耗量最高的國家,但日本的魚類消耗量自 90 年代持續下降。有關「少食魚」的議題,日本媒體與政府早在廿多年前已經討論,整個平成年代可以說是日本脫離「食魚大國」稱號的歷史。

大東文化大學經濟學教授山下東子指出,日本人的魚類消耗量減少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價格上升、供應量減少、替代品增加、喜好改變等。飲食文化評論家阿古真理則認為,除了以上列舉的原因外,還有女性就業機會增加,夫妻二人早出晚歸,家庭無法每日購買新的魚鮮,改而選擇相對容易保存的肉類。

有不少意見認為,日本整體魚類消耗量下降,是年輕世代減少食魚所致。根據島根大學關於學生食堂中魚類消耗的調查,雖然調查當日進食魚類菜式的大學生百分比不足 20%,但實際上明確地討厭魚的受訪者只有大概一成。研究總結指出,年青人的確有少食用魚類菜式的情況,有必要從學校的食堂著手,增加飲食教育的機會。

日本政府水產廳在 2012 年設立了「魚國之幸福(魚の国のしあわせ)」的計劃,希望透過行政與教育等多方面,推進日本魚產的流通與消耗。其中有一個名叫「Fast Fish」的獎勵計劃,鼓勵食品業界開發方便進食的魚產品,增加一般大眾食用魚類的機會。

然而,把問題逆向思考,在問「日本新世代是不是開始少吃魚」之前,或者需要思考怎樣才叫做「多」,判斷正常基準的尺度應該如何放。為甚麼日本人就非吃魚不可?會不會是之前吃太多魚,現在少吃點才是正常?

戰後昭和時代物資缺乏,國內漁產消耗量當然會高。80 年代後出生的年輕一代多了魚以外的選擇,也沒有「食開有感情」的現象。如果從目的出發,只要飲食健康、營養均衡,魚類菜式在餐桌上出現的頻率下降,究竟又有何問題?

如果說是「有問題」,這到底是「誰」的問題?少了人吃魚,這可能只是銷售者眼中的「問題」。起碼對吃魚的普羅大眾來說,在乎的只有「好不好吃」。

另一方面,「吃魚」只是表面題目,媒體和政府關心的其實是「和食」的概念。「和食」在 2013 年登錄為世界非物質遺產,被稱為日本傳統飲食方式,除了日常生活外,也與新年節慶息息相關。當中點名提及的有蔬菜和魚類菜式,被認為是社區家庭文化的一部分。

將「和食」與日本人的身份認同捆綁後,吃魚多寡就變成文化政策的問題。因為魚類菜式是日本飲食文化的中心,本來只是吃不吃魚的個人選擇,就被轉化為國家傳統文化衰退的危機。飲食習慣改變的表述下,隱藏的是國家文化政策的企圖。

於是將「日本人少吃魚」問題化,事實上是在問不再吃魚的日本人,還是不是「日本人」?相較之下,日本人吃不吃三文魚刺身,似乎只是毫無意義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