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都中了「星球大戰」的毒,就算父親如黑武士站在邪惡的對面,也會珍視他的點點關懷。何況 FF XIV 的父親試過有一晚深宵起床,用熱水沖個即食宵夜給兒子咁難能可貴?愈罕有,愈珍惜,愈放大;晚晚為兒子操心又煲湯又洗衫又噓寒問暖的媽媽,唔恨得咁多。
親子關係
|共13篇|
由初生到成年,父母如何快樂管教孩子?
為人父母,養兒育女除了要付出金錢,還要花心思、時間去教育和陪伴成長。香港新生精神康復會(新生會)近期訪問了 210 名受訪家長,當中逾七成在教育子女方面感到壓力頗大。家長的壓力問題或會波及子女,青少年的快樂程度已跌至近十年來最低位。究竟怎樣才能令家庭關係變得快樂?英國「衛報」引述專家意見,總結了在應對子女各個成長階段時的建議。
紅眼:「爸爸是壞蛋冠軍」—— 做一隻有火的曱甴
為了這個家庭、為了孩子,這一切的忍辱負重,說穿了都是自己退縮怯懦的擋箭牌。擂台上的卑鄙只是角色設定,擂台下仍選擇安逸、犧牲、屈就,迴避自己的軟弱畏縮,卻是一種真正的卑鄙。
不只 Puppy Love:小孩子真的會戀愛?
最常把「結婚」掛在口邊的是甚麼人?不是電視劇的主角,而是幾歲大的孩子。他們會說誰是自己的男/女朋友,「承諾」長大後要跟對方結婚,將來會生多少個孩子云云。大人聽了,往往一笑置之,心想只是童言而已。但性教育作家 Bonnie J. Rough 訪問多名專家,他們均指戀愛無分年齡,孩子間的好感甚至心動,都不只是 Puppy Love 那麼兒戲。
變老的勇氣
衰老是不可抗逆的現實,每事都受身體條件所限。年齡一到,不得已也要從職場中退下來,在退休後,大多老年人身心狀態退化更快,因為失去寄託、人際關係、社會參與、自我認同,也失去了財政收入。若是加上生病,要人照顧,更會出現自卑感,覺得活著是拖累別人。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在新書「變老的勇氣」帶出老人與照顧者要面對變老就是不完美的事實,並珍惜當下,才能擁有變老的勇氣。
數碼時代父母:愛你所以「追蹤」你
開學快 1 個月,孩子回到校園,有些父母卻放心不來。欺凌、性侵、染毒及失蹤等可怕事件,隨時都有可能發生。這份焦慮該如何消除?科技公司 Three Square Market 的主席 Patrick McMullen 提出一個建議:要不給你子女裝個「追蹤器」?
要關心父母,就別做直升機子女
對子女進行直升機式管教監控似已成常態,但若反客為主,父母被子女直升機式監控,狀況又是如何?與直升機父母一樣,直升機子女對父母的所謂「適度關心」,與過度擔心其實只有一線之差,子女事事插手,年老父母又豈會不感困擾?「華爾街日報」為此訪問了幾位父母和子女,發現一些心理學專家親身面對問題時,也是「能醫不自醫」。
方俊傑:「再見小熊心」—— 歡樂背後,不願被揭開的痛苦
「再見小熊心(Goodbye Christopher Robin)」會是一齣迪士尼不想面世的電影,正如迪士尼不想員工在戴上頭套假扮卡通人物後會公開地昏倒。暑假還會推出 Winnie The Pooh 的真人版電影「維尼與我」呀,你現在走出來拍齣前傳,詳細講述 Winnie The Pooh 與一眾角色的誕生過程?你話開開心心,都算,問題是悲多於喜。全世界的歡樂,建基於作家一對父子的痛苦之中。這些真相,通常需要被包入封套,好好掩藏的。
習慣被大人擺佈的孩子,要怎樣為自己的人生做主?
父母代子女下的每一個決定背後,都有一個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的願景。然而家長與學校出於好意的過度控制,可能也在不知不覺中扼殺孩子的成長機會,理想中優秀全能的孩子,最終長大成漫無目標、被動、不堪一擊的成人模樣。日前新書 The Self-Driven Child 就集中分析,兒童長期失去控制感的後果,以及家長要如何學會還孩子多一點自主權,才能成就他日後獨立自主。
救世軍:媽媽陪打機 改善親子溝通
打機,令不少家庭發生衝突。中五的家禧在媽媽眼中的最大缺點是沉迷打機,他們為此吵架、打架、甚至報警。沮喪的媽媽參加了救世軍的家長課程,認識新世代文化和打機潮流後,重啟與兒子的溝通之門,減少了母子衝突。
想教出好孩子,為何竟然教成犯罪者?
成長於正常家庭,卻走上歧途,犯下嚴重罪行,通常都令人不解,但在一些弒父殺母或是情殺案中,不難看見犯案者都是出身於正常,甚至可算是優渥的家庭,無人料及這些貌似健康成長的孩子會突然犯罪。曾任日本立命館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的岡本茂樹,生前在大學授課及研究外,亦致力協助受刑人更生。順籐摸瓜般尋找犯人的犯罪根源,他發現那多數是來自家人,由此想到可以用罪犯心理角度思考對孩子日常的教育方式,並寫下遺作「教出殺人犯」警醒現代家長。
忍你還是避開你?逃離「毒母」的心理掙扎
在日本社會,不時有追求完美、將價值觀強加於子女身上的「毒母」,她們以愛之名束縛孩子,限制他們的行動和發展,同樣叫人為難痛苦。日本「朝日新聞」採訪多名飽受母親壓力,從「毒母」身邊逃離的成年女性,剖析她們斷絕母女關係的前因後果,以及在內疚與解脫之間的心理掙扎。
體罰對子女百害無利:短命、低智、暴力傾向
近日香港發生一宗駭人聽聞的案件:5 歲女童疑遭家人長期虐待毒打致死,其 8 歲哥哥亦是遍體鱗傷,滿是體罰的痕跡,情況叫人心痛。雖然虐兒與體罰有差別,「棒下出孝子」亦是華人家庭教育傳統精神之一,然而,自 2007 年起聯合國已規定體罰違反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任何形式的體罰均不應接受,更何況體罰對管教子女幫助實在有限,或會導致子女壽命縮短、較低智商、易陷入反社會情緒病,甚至令他們發展出暴力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