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老的勇氣

A+A-

衰老是不可抗逆的現實,每事都受身體條件所限。年齡一到,不得已也要從職場中退下來,在退休後,大多老年人身心狀態退化更快,因為失去寄託、人際關係、社會參與、自我認同,也失去了財政收入。若是加上生病,要人照顧,更會出現自卑感,覺得活著是拖累別人。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在新書變老的勇氣」帶出老人與照顧者要面對變老就是不完美的事實,並珍惜當下,才能擁有變老的勇氣。

母親的人生終章

岸見一郎本身也屆花甲之年,面對自己慢慢老去,牙齒出現問題、視力衰退,在飲食及工作上都受到困擾,也難免沮喪。在對於變老的看法上,父母對他的影響尤為深遠。岸見的母親過身之前,因腦梗塞中了風,需要卧病在床,但在病榻中仍然說:「我想學德文」。即使身體狀況已無法學習,也要求兒子朗讀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卡拉馬助夫兄弟們(The Brothers Karamazov)」,在人生的終章,她仍想要挑戰新事物,這種精神也影響了家人。

思考還可以活多久,或因未來日子不多而煩惱,無法解決任何問題。人在任何事情上,往往都會思考效率及所剩時間,令心靈變得忙碌,這樣的生活也不可能會快樂。要幸福地老去,就是不必執著於無法改變的情況,而正視眼前能夠改變的事。岸見建議「模擬體驗」年輕,當中需要的是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所指「不完美的勇氣」。因為當長者要挑戰新事物時,很多時會用各種理由推託:沒有能力、體力不繼、記性不佳等,但這些都是藉口,只是難以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所以認定做不到。接受不會的自己、不必在意他人的評價,避免和理想中的自己比較,將焦點集中在進步的部分,才是最佳的學習態度。

另外,不少長者只有認為自己有價值時,才會想要和他人建立人際關係。一直信奉生產力的人,一旦離開代表生產力的工作,就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價值。其實離開公司之後,失去的只是職務及頭銜,而不是個人價值。人不能只以成功作為目標,日本哲學家三木清曾經在「人生論筆記」說過:「幸福攸關存在,成功攸關過程。」那麼只要處於此時此刻,就已經是幸福的狀態。不管是年老還是年輕,任何時候都可以幸福。

父親的最後歲月

「變老的勇氣」日本版書封。

岸見曾是照顧者和被照顧者,兩種經歷令他有所感悟。在十多年前,岸見患上心肌梗塞,了解到患病後無法再處理大量事情,要成為別人負擔,同時也令他了解到依靠別人,對方未必會覺得是拖累:「為家人操心,覺得有家人需要自己的關心,可以成為(他人)生存的動力」。當岸見緊急住院時,正在衰老的父親突然振作,覺得老有所為,說待他出院時,要親自開車前往迎接。

父親在岸見生病後不久確診患上腦退化症。年輕時岸見經常與父親發生衝突,母親則充當兩者緩衝。但母親離世後,家中餘下兩人,那段時間令他痛苦,開始照顧父親後,關係才有所改善。岸見回想起自己曾拆壞父親愛用的相機,雖然已忘掉父親當時的反應,但現在回顧,他覺得是正面的,父親是在尊重他對相機結構的興趣。關係改變以後,記憶也會改變。父親在患病期間說過:「已經忘記的事情就沒有辦法了,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可以重來。」他從父親的話中,想到過去已成定局,但隨時能於當下重新建立關係。

當然,在照顧護理上也有不少實際事務需要處理,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該有承認自己做不到的勇氣。需要照顧的人不需要感到自卑,以排泄問題為例,對負責照顧的家人來說,比起逞強,但出現失禁問題,當然是承認自己「做不到」,反而令雙方都更輕鬆。岸見剛做完手術不久,就在照顧父親的過程中誘發出哮喘。回想起來,他覺得應該適時告訴身邊的人,自己已經撐不下去,而不是堅持扮演努力侍奉父親一面,怕自己表現出一絲不完美。

在照顧過程中,也應擺脫自我中心的傾向。每個人活在世上,並非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及要求,如果雙方都把期望加在對方身上,只會產生不必要的問題。子女不要把過往或理想形象套用在父母身上,而對現實中的他們感到不滿。

老去是必定要面對的事情,但面對老去的心態,則可以自己選擇。只有好心態,才可以安然面對老去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