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分裂先於整合,整合後於分裂

A+A-
判斷與選擇之間的分裂、或是不一致,代表了甚麼呢?

本專欄上一篇的「我們如何衡量生命的價值」,說到我們面對生命的苦滅與救贖,往往充滿著矛盾與不解 —— 一方面期待生命獲得拯救,同時卻可能是傷害與奪取生命的一方。

我們可以稱之為分裂,也可以說是我們在判斷與選擇之間難以維持一致。就好像素食與非素食之爭,當素食者的動機之一,是為了避免傷害生命而選擇植物為主食,有些非素食者就會以此質疑:難道植物不是生命嗎(註 1)?

每年的 10 月 4 日是「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是 80 多年前由一群生態學家所訂立的紀念日,本意是希望喚起我們對瀕危動物的關注,至今則發展為宣掦愛護與尊重所有非人類動物(註 2)。

筆者在網絡上略為搜索相關的宣傳海報,毫無意外地,當中運用的圖像,多是一些較容易勾動我們內心情感的動物形象,而鮮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類別。其實我們也可以理解,假若在宣傳愛護與尊重的海報上,看到一碟白切雞、水煮牛肉,或是鮮奶炒蛋甚麼的,其荒謬與諷刺,反而讓人不知所云、甚至懷疑設計者是否腦袋分裂了。

圖片來源:World Animal Day
宣傳海報運用的圖像,多是一些較容易勾動我們內心情感的動物形象。

筆者在此不是直接討論素食或非素食的甚麼,而是借此思考一個滿有意思的疑問:判斷與選擇之間的分裂、或是不一致,代表了甚麼呢?

分裂的例子,早見兩千多年前,孟子有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需要注意的是,「是以君子遠庖廚」是孟子對於現象的歸納,亦隱含了他對於何謂「君子」的定義,而不一定是甚麼千古不移的定律。現代社會大家不會主動、或是迴避看到非人類動物被畜牧、被分離、被取乳、被屠宰的過程,也可以說孟子此話甚有先見之明。

正巧香港素食會的義工,早前在網絡上公開了他們在香港上水屠房拍攝到的影像,當中未見強烈的血腥,我們看到的是牛隻在移動過程中受到的對待。值得注意的是,相關留言再次呈現出分裂的現象,一方面覺得殘忍,另一方面又有說用來吃的不需要同情。

誰是誰非真的不是本文的重點,否則著書論說亦可能沒完沒了。重點是:我們判斷與選擇的背後,如果有未經覺察的分裂,就好像是隱藏運作的程式一般,耗用著資源,甚至牽動著整體的運作。

未有得到整合的分裂,不是讓人太累嗎?

註 1:通常面對此典型的質疑,可以考慮以兩種不同的方式回應:1. 回嗆式:所以你在乎植物是有生命的嗎?2. 以事論事式:你知道本可以直接供我們食用的穀物,有多少用作畜牧的飼料呢?
註 2:其實此定名已可見當時的意識形態:世界「動物」日,好像人類是從動物的類別獨立而出的。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