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運:好人真可以一生平安?

A+A-
學者提出,我們所作的每一個決定,背後亦有運氣的因素;關乎人們背景的構成型道德運,即是其中一種影響。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農曆新年,大家會聽到各樣祝福,有些人會到廟宇,祈求健康運、桃花運、文昌運,但相信很少人聽過所謂的「道德運」(Moral Luck)。西方有些哲學家指出,我們成為好人抑或是壞人,有時都是運氣使然,一個人能否做好人,並非完全自己決定。哥德堡大學哲學家 Robert J. Hartman,就在去年於老牌學術期刊 Philosophical Studies 撰文,捍衛道德運的概念。

在東西方的倫理學傳統,很多哲學家在考慮一個人的行為是否合乎道德時,他們主要衡量一個人的動機,而不是事情的結果,故此會排除運氣因素,當中的表表者是康德主義(Kantianism)一派。康德認為道德存在人的理性之中,人的善惡抉擇,取決於人的意志選擇,人跟隨良好動機「善意志」(Good Will)行事,就已經是一件好事。至於中國儒家也有「義命分立」之說,「義者,宜也」,義即是合宜正確的事,而命則是「命限」,我們生命存在的各種限制。儒家會認為君子能夠「盡義」就很理想了,我們盡了應做的事後,結果如何就只有各安天命。

康德的理論,吸引之處在於人類在道德領域,有絕對自由,可以憑意志追尋美善。然而,在 1979 年,美國重要的政治哲學家 Thomas Nagel 提出了道德運的概念,指我們日常的道德判斷,會有不公平的地方,因為人做每一個決定,並非可以全盤控制。他提出了三種道德運:

第一種是結果型道德運(Resultant Moral Luck),例如在同一晚,有兩個司機同樣醉駕,司機甲平安無事回到家,司機乙則撞死了人,兩人的行為是同等地不負責任,但撞死人的司機乙受到的責備往往會比司機甲嚴重,法律作為社會道德實踐的話,司機乙所受的刑責也一定比甲嚴厲得多。

第二種是處境型道德運(Circumstantial Moral Luck),意思是人們每日會隨機遇到不同處境,這些處境令他的美善或者醜惡表露出來。再以醉駕為例,除了司機甲和司機乙,原來當晚還有司機丙,他同樣喝醉,但是當他打算駕車時,汽車引擎卻死火了,他因此坐的士回家,也避過了所有問題,以及被道德責難的可能。又這樣說,一次選舉中,林太和曾生爭奪地方首長一職,兩人都是對上級唯唯諾諾的庸才,曾生最後選輸了,卻反而有幸不用推出惡法,而背上污名,曾生就可說有道德運了。

第三種是構成型道德運(Circumstantial Moral Luck),一個人的理性思考能力,以至道德判斷力,都會受非自身控制到的因素影響,例如成長背景、文化、乃至身體質素。再以醉駕為例,司機丁小時候父親因醉駕意外身亡,所以他駕車前從來滴酒不沾,嚴守道路安全原則,做一位好司機。又譬如,一位地方領導人,成長背景充滿更多愛和關懷,成長路上更多朋友,性格不會這麼好勇鬥狠,也可能成為更開明的首長。

奧斯陸大學領袖及組織行為學教授 Øyvind Kvalnes,在 2019 年出版 Moral Reasoning at Work 一書,同樣談到道德運氣的概念。他就指出其實有第四種道德運,叫做關係型道德運(Relational Moral Luck),一個人當刻如何做決定,跟他身處的社會環境有關。人非聖賢,例如在一個機構,決策者很多時會依據同事的意見,才下判斷;在日常生活,遇到益友抑或損友,都會大大影響我們的行事準則。

Kvalnes 指出,在理論層面,我們會很易被說服,認為道德判斷應排除事情結果和背後的運氣因素,但在實際的道德,以至典章制度,我們很難單單抽空行事動機來看;Nagel 的道德運理論就點出了我們作道德思考時的張力和內在矛盾,讓我們重新反思道德批判的公平性。但願大家新一個農曆年度,人人都有道德運,而好人可以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