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刺殺浪潮

A+A-

有社會科學研究指出,當一個地方缺乏公平政治競爭,人民意識形態走向兩極化,缺乏互信和政治共識,政制的認受性破產,就更有可能出現刺殺事件。1914 年爆發的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史上最慘痛的戰爭之一,其中一個原因,是各國的民族主義、帝國主義和軍國主義造成的矛盾已經難以消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各國也曾出現刺殺浪潮。

在 1914 年前的 10 數年間,意大利、美國、奧匈帝國、日本和沙俄帝國等主要列強都有政要遇刺。其中最著名的,是首三國的事件。

意大利

法國報章「小日報」(Le Petit Journal)刊登的翁貝托一世遇刺繪像(局部)。 圖片來源:Leemage/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1900 年,時任意大利國王翁貝托一世(Umberto I)被無政府主義者蓋塔諾.布雷西(Gaetano Bresci)刺殺。翁貝托一世對外向東非擴張,又在 1882 年促成與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的三國同盟,被視為一戰時期同盟國的雛型。對內方面,翁貝托一世採取高壓統治。1896 年,意大利意外被埃塞俄比亞人擊敗,全國民怨沸騰,示威連年。兩年後,意大利政府宣佈戒嚴,殘暴鎮壓異見者,軍隊在米蘭市的一次暴動中就槍殺了 400 人。

1900 年,意裔美國人布雷西在蒙扎市向翁貝托一世近距離狂轟四槍,將其擊斃。布雷西出身於普拉托市,據指年輕時已不滿翁貝托一世暴政,後來移民到美國,有機會接觸到一些無政府主義刊物。當 1898 年米蘭發生大屠殺,他就更堅定要執行刺殺計劃,為遇難者報仇。由於意大利沒有死刑,他被判以終身監禁,後來死於獄中,原因未明。事情過去多年,依然有意大利人懷緬布雷西,卡拉拉市政府曾計劃為他建紀念碑。

美國

畫家 T. Dart Walker 所繪的麥堅利遇刺圖(局部)。 圖片來源:Bettmann/Getty Images

在翁貝托一世過身一年後,太西洋彼岸,第 25 任美國總統麥堅利遇刺身亡。麥堅利參加過美國內戰,亦是共和黨早年的重量級政治人物,在擔任眾議員時曾推出「1890 年關稅法案」,大幅調高關稅 50%,在當時備受爭議。他在 1897 年勝出總統大選,展開第一個任期,史學家 Robert Merry 形容,麥堅利時代標誌著美國崛起成為世界強國。在他任內,美國經歷 1898 年美西戰爭,最終大獲全勝,成功把西班牙逐出加勒比海,並吞併夏威夷和菲律賓。

不過在其任內,麥堅利亦推出不少受爭議的法案,例如再一次調高羊毛、食糖和奢侈品關稅,一度與法國商人起摩擦。他也簽署另一個著名法案「金本位法案」(Gold Standard Act),確立往後影響美國經濟數十年的金本位制度,這個法案觸怒了不少支持自由鑄銀的政客。他在 1900 年大選成功連任,但於 1901 年在紐約的「泛美博覽會」遇刺身亡。據指兇手佐克茲(Leon Frank Czolgosz)失業後,受無政府主義影響,認為麥堅利是人民的壓迫者,於是動殺機。

奧匈帝國

1914 年 7 月 5 日,意大利「週日信使報」(La Domenica del Corriere)刊登斐迪南大公遇刺的繪像(局部)。 圖片來源:Stefano Bianchetti/Corbis via Getty Images

而一戰之前,最著名的刺殺事件莫過於「薩拉熱窩的槍聲」,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的狂熱民族主義者槍殺。自 19 世紀末起,奧匈帝國就希望把領土擴張至巴爾幹半島。1903 年,巴爾幹半島小國塞爾維亞發生政變後,立場由親奧匈變成親沙俄,大力鼓吹民族主義,矢志成為區域強國。可是,奧匈帝國乘著鄂圖曼帝國的沒落,在 1908 年吞併波斯尼亞,大大局限塞爾維亞的領土擴張,令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心生怨恨。

1914 年 6 月 28 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亞視察時,五名塞爾維亞和一名波斯尼亞民族主義者籌備行刺計劃。斐迪南大公先避過一次手榴彈襲擊,但最終還是被一名叫做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的塞爾維亞人近距離槍殺。奧匈帝國在一個月後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包括要求在奧方監督下懲罰策劃刺殺事件的人。最終塞爾維亞並沒有接受所有要求,奧匈帝國決定開戰,引發一連串外交連鎖反應,俄羅斯參戰協助塞爾維亞,德國又同時向俄羅斯和法國宣戰,最終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