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串全球暗殺事件,揭示暴力新時代?

A+A-
前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乘坐的大巴遭受槍擊,腿部受傷但幸保一命。 圖片來源:Muhammed Semih Ugurlu/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短短兩個月內,多名舉足輕重的國際政治領袖險遭行刺。先是阿根廷副總統克里斯蒂娜被人用槍直指頭顱,繼而是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的住所遭歹徒闖入,企圖施襲或綁架。上週前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乘坐的大巴亦遭槍擊令其受傷。部分專家分析,連串暴力行為令人聯想起甘迺迪和馬丁路德金被暗殺的 1960、70 年代,並有可能指向一個全球政治動盪的新時代。

情報與安全顧問公司 Soufan Group 研究及政策主任 Colin P. Clarke 直言:「永遠都會有人想要暗殺公眾人物。」惟他指出,多個因素可能導致這類事件增加,包括「聖戰組織至少在某些地區衰落」,因而轉向其他策略。但據美國馬利蘭大學的全球恐怖主義數據庫(GTD),2014 年起世界各地針對政要的暗殺企圖急劇增加,即使恐襲數目下降,行弒事件仍居高不下。有分析指,這可能是近年被忽視的趨勢。

GTD 項目經理 Erin Miller 指出,施襲目標多為中低層官員,而非佩洛西這類知名政客。最新數據則以塔利班去年重新掌權阿富汗之前、叛亂分子發動的襲擊事件為主。反觀 1980 年代同為暗殺事件激增時期,自殺式炸彈襲擊等濫殺無辜的恐襲方式沒那麼常見。「以政治領袖為目標是種策略,在傷害平民風險較低下引起關注。近年,襲擊者則同時採取針對性的暗殺和大規模殺傷戰略。」

早前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的住所遭歹徒闖入,企圖施襲或綁架,但當晚她不在家,其丈夫則被毆打而受傷。 圖片來源:ANGELA WEISS/AFP

Clarke 分析,隨著伊斯蘭國等恐怖組織失去領地,多了獨自行動的人作出暴力行為,部分在網上變得激進,從而仇恨或針對特定人物。轉變亦可能基於戰鬥邏輯,因為無論是否出於行兇者本願,企圖或成功暗殺一個人,往往會引發重大的政治變化。譬如 1914 年的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伉儷到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後,遭塞爾維亞族人槍殺,就被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技術轉變也可能導致行刺變多。數月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便是遭「手工槍」行刺身亡,類似武器在網上很易找到,有些還能避過金屬探測器。近年還有無人機執行暗殺,包括 2018 年針對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的襲擊,以及美國在 2020 年暗殺伊朗革命衛隊「聖城旅」指揮官蘇萊馬尼。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反恐專家相信:「簡陋技術降低了施襲門檻,甚至允許未經訓練或毫無準備的極端分子⋯⋯ 企圖犯下重罪。」

一些專家還留意到,獲國家支持的暗殺事件亦見增多,例如沙特阿拉伯記者卡舒吉、北韓領袖金正恩胞兄金正男,以及眾多與俄羅斯政權為敵的人士,均被視為這類兇案的受害者。但當全球政治日益分化,就如 Clarke 所指,美國左右翼人物皆成為襲擊目標,連串殺人未遂事件比以往更令人憂慮。「我們經歷過,也都活過來。但現在人們都跟我說感覺截然不同。至少在言辭上,只剩下蒼白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