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詩敏:尋找那片草地

A+A-
對於英國人而言,陽光、草地、山水都是日常。 圖片來源:路透社

早前,筆者應 lululemon 邀請,到 The Grounds at AIA Vitality Park 這個新設的空間參與活動。微涼的早上大致天晴,我和夥伴參加的是運動環節,台上導師積極為大家注入動力,我們一邊跟著運動,又看看遠方的參加者,有時大家微笑點頭,互相鼓勵。我們在太陽下、中環摩天輪旁的草地上,跳著動著出點汗水,展開週日。整場的互動及氣氛,很切合品牌一貫推動的態度。

The Grounds 這個場地,現場有舞台、音響及巨型 LED 屏幕,草地劃分成 2.5 米 x 2.5 米、圍上柵欄的「私人花園」,每個花園之間隔著 1.5 米距離,場地提倡的是大家在疫情下迎接社交新常態,享受不同的休閒及娛樂選擇。除了運動,亦有電影放映等活動。

在很多東西「動彈不得」的一年,可以在外接觸陽光,舒展一下,或參與一些帶點新意的活動,相信對很多人來說,無論是身體或心靈,都像呼吸了新鮮的空氣。「疫情下迎接社交新常態」,因為疫情,我們好像更加渴求不用透過口罩而呼吸的空氣、更加喜歡陽光、珍惜草地,亦重新調整生活方式,以及心目中的節奏。

大家都知道,其實在歐洲,或香港以外的很多地方,陽光、草地、山水都是日常。譬如在倫敦,你大概曾也在下班時間的地鐵站外,遇見過上班族隨意把手袋拋在草地、然後席地而坐看起書來。這不是與朋友們刻意相約的一個活動,而是他們如同呼吸吃飯的生活習慣。當然,香港亦有不少人喜歡往市區外跑,特別是近年,多野餐、多上山下海,細味我們的家自然的美。

我以往就很欣賞,甚至佩服那些可以在香港維持自己生活步調的人。有從加拿大回來的朋友住在沙田,回流多年生活仍然從簡,少外出,在家附近都以單車代步。又有從法國及澳洲生活過幾年的朋友回來,長時間遠離社交媒體,她們說樂得清閒,閒時書不離手。也不一定是從外地回來的人才有這種獨特的步調,有朋友住梅窩,出門踏單車到碼頭,轉乘船出中環往返市區。好幾個住梅窩的朋友,都極力推介這個地方,說習慣了的話,快樂比麻煩多。

筆者每次在外地一段長時間,特別是歐洲及台灣,回港後,都會提醒自己保持在當地的步伐、心態和生活方式。其實作為自由工作者及自僱人士,時間已經比較有彈性(不過別以為我們會比較不忙,因為我們才是沒有真正上下班時間的人呢),但每每維持那種節奏一兩個星期後,又會不小心被香港的浪潮吞噬。要在哪裡,或要如何生活,都是人和地的各取所需;或快或慢,其實也真的是個人喜好。但筆者感悟的是,無論過著甚麼生活、下了甚麼決定,最重要的是出於自己真正所想。這樣說來,也許阿 Q,但一場疫症,某程度上好比一次出走(僅在說這層面上),可以給予我們再一次定義的機會,定義我們在這個城市中擁有或缺少的東西,定義我們想要的是甚麼,理清自己的心。我總是覺得:要走在生活的前頭,別讓生活牽著你走。雖說易行難,但仍會努力而已。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多媒體創作人,旱地冰球員,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媒體、文化及創意城市);帶著社會學背景的多棲體育人,節目主持兼旁述,亦從事不同的創作工作,也終究仍是一個「漫遊者」。相信文字,忠於創作,熱衷於遊歷,繼續以「漫遊者」的目光,陪大家探看這個世界。

關於曾詩敏:www.tsangsm-vien.com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sangsm.vi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