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

|共62篇|

方俊傑:「冷戰戀曲」的留白,與「羅馬」的淺白

「冷戰戀曲」開局,女主角應徵歌舞團。身邊乖乖女在熱身在準備,女主角一臉輕鬆,叫對手示範一下,便騎劫了對方的首本名曲,兩個人一齊表演。有個唱得出色但緊張到死的拍檔作配襯,女主角不得理性女考官歡心,但輕易吸引感性考官男主角的視線。男人不壞,女人不愛;調轉說,也合理。

美國退出「中程導彈條約」,意在中國?

冷戰年代的 1987 年,美蘇兩國簽訂「中程導彈條約(INF)」,為雙方生產和試驗中程導彈設限。30 年後的今天,美國終於宣佈退出條約,為期 180 日的通知期後,條約將告失效。國際社會對杜林普退出條約意見不一,其中,曾任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資深研究員的 Stephen Bryen 博士便認為,取消 INF 十分合理。因為經歷時代局勢變化,條約已不合時宜。

【陶傑遊波蘭】圍牆中的一扇窗 訪世界級導演搖籃

「藍白紅三部曲」導演奇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鋼琴戰曲」導演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和「鐵人」導演華意達(Andrzej Wajda)皆出師自世界級電影搖籃 —— 波蘭活茲電影學院(National Film School in Łódź)。適逢學院成立 70 周年,今集「陶傑動世界」,陶傑就走訪這所經歷冷戰時期,到現今依然堅持培育一代代藝術電影大師的學院。

網絡諜戰真的打起來了?

為何這條未經證實的傳聞,立即引起巨大關注,風傳千里,言之鑿鑿?因為這件事恰好符合世人對於網絡安全的擔憂。如果電腦主機板可以植入類似的間諜晶片,則所有終端硬件譬如智能手機、手提電腦和伺服器都不能倖免。而網絡世界正在無限擴大:譬如家電、全自動汽車,甚至大型工業機器,無不存在網絡安全漏洞。

身份政治未解決,「歷史的終結」要推遲?

在美蘇冷戰臨結束之際,知名美國政治學家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曾經揚言,共產主義已經破產,西方自由民主成世界主流,隨著意識形態鬥爭結束,歷史將步入終結,此番理論當時在坊間大受歡迎。雖則事實已經證明,冷戰後的世界紛擾依然,但福山未有就此罷休,事隔 29 年出版新書,試圖再以宏大理論解釋全球局勢 —— 他聲言歷史沒有終結的癥結在於身份政治,無論是 #MeToo 運動、英國脫歐、杜林普的崛起,同樣可以人類被承認的欲望所解釋。

香港,曾是西方兒童眼中的夢幻之都?

在半個世紀前,不少西方戰後兒童都對香港充滿天馬行空的想像,一切全因為捷克裔畫家 Miroslav Šašek。他曾經旅居世界各地多年,憑藉細膩文化觀察畫出 18 冊兒童繪本,暢銷英美等西方國家。其中,This is Hong Kong 描繪 1960 年代初的香港風貌,是他創作生涯得意之作。在電視還未普及、海外旅行仍然奢侈的年代,這些繪本為兒童打開一扇又一扇窗,令他們對世界有過無限憧憬。

一個虛構故事,如何幫助化解冷戰核危機?

夏威夷早前出現導彈警報驚魂,全民驚慌走避。誤報導彈來襲固然超乎想像,但民眾毫無保留地信以為真的反應同樣觸目驚心,它意味今天國際關係緊繃到核戰隨時爆發也不足為奇的地步。事實上,冷戰時期,美國同樣面臨過這樣的危機,直至美蘇簽約同意銷毀中程導彈才算告一段落。但原來一份政府文件附錄的虛構小說橫空出世,竟有份化解兩個擁核大國核戰危機。

唐明:大師的諜戰終曲

今天還寫冷戰間諜故事,會不會太 Out?時隔三十多年那已經是另一個世界,柏林牆倒下的一刻有如天翻地覆,東西方兩大陣營的意識形態好像突然瓦解,金錢變成全人類的共通語言,沒有人再相信正邪不兩立,而「天下烏鴉一般黑」的理論更是甚囂塵上:似乎沒有誰比誰更好,沒有更合理的生活,更值得堅持的文化,或者值得追隨的理想,只有一場古羅馬 Orgy 一般的金錢盛宴。

羅茲威爾事件:外星人 UFO 熱潮 70 年的起點

70 年前,大約也是 6、7 月的時份,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羅斯威爾市,牧場主人布萊索(W. W. Mac Brazel)在其田野附近的沙地草叢發現了一大堆前所未見的事物:閃亮亮的膠條、錫箔,看似金屬製的布料及棍狀物體,支離破碎,散落四周。布萊索當時完全不知這堆神秘殘骸從何而來,亦不知道它們究竟是甚麼,唯有把它們交給警長,轉予軍方——如果布萊克遏止好奇心,隨手把殘骸丟掉,「羅斯威爾事件」(Roswell Incident)便不會出現,今日我們流行文化中,或許就缺少外星人與 UFO 的身影。

洗腦的歷史

荷里活電影常見以下情節:同伴忽然加入邪惡組織,為惡人效忠,後來發現原來同伴是被「洗腦」——在催眠教唆之下,性情極端大變,世界觀截然不同。人類思想可被外人有意控制並清除原有信念的想法從何時起出現?現實裡又有沒有方法或機器可以一下子將人「洗腦」?

為何五角大樓是五邊形?

2001 年 9 月 11 日,美國航空 77 號班機撞向美國國防部所在地:五角大廈。包括恐怖分子、飛機乘客及國防部職員在內合共 189 人因而死亡,當時的災難景況,至今依然烙印在人們心中,然而,五角大廈沒有像世貿中心一樣遭摧毀,經過復修,目前五角大廈內仍有 23,000 人在內工作。不過,在那兩萬多員工中,有多少人清楚五角大廈為何是五邊形?

刺殺暗器大全:雨傘、煙斗、信鴿?

今天的間諜戰都轉到電腦網絡上了,再回顧冷戰時代的間諜暗器,竟也生出一種懷舊的好感,好像占士邦真的存在那樣。雖然用今天的高科技來衡量,這些暗器顯得頗為誇張,只能當作電影道具來看,事實上都是合格的殺人武器,都經過真實流血事件的驗證,以下是華盛頓國際間諜博物館的部分收藏。

冷戰遺物:美俄的「紅色電話」存在嗎?

杜林普正式跑出,世界從此多事。CIA 及 FBI 均認為,俄羅斯介入美國大選,是想幫杜林普一把,阻止希拉莉獲勝。奧巴馬近日辯稱,曾在 9 月當面警告普京,暗示經已盡力。但據美府消息,他在 10 月底亦曾直接聯絡普京,二度警告別要干預,當時使用的通訊渠道,正是傳說中的「紅色電話」。不過,這部「電話」原來從未存在。那條把兩國元首連接起來的「美俄熱線」,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

隨時核戰:杜林普一按即發?

當日希拉莉警告,勿讓杜林普當選,因為他動輒宣戰,讓這種人掌管核武密碼,實在危險至極。如今「惡夢」成真,核戰豈非一觸即發?實情倒沒那麼兒戲。縱然只有總統可以授權使用核武,但光憑杜林普一人之力,亦無法啟動逾 7,000 枚核彈頭。因為整個發射程序,牽涉不只總統本人,而更重要的是,根本沒有所謂的「核按鈕」,讓他一按就開火。

美國的亞洲戰略危機

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出訪中國,聲稱「美國已經輸了,我們從此分手。」東南亞的得力傳統盟友隨時琵琶別抱,意味美國的長期亞洲戰略受到嚴峻挑戰。冷戰之後,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全球霸主,積極介入歐、亞事務,面對共同敵人蘇共陣營,美國在兩邊戰線採取截然不同的外交策略:歐洲方面,美國帶頭團結盟國,組成軍事組織 NATO;亞洲方面,則是所謂「hub and spokes」,即是逐一拉攏,建立雙邊關係。美國亞洲研究專家 Victor Cha 認為,這套「權力遊戲」塑造了戰後亞洲的秩序,而中國近年崛起,試圖取代美國外交角色,將動搖亞洲的勢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