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英國生產力增長一直疲弱?

A+A-
圖片來源:Dan Kitwood/Getty Images

過去 3 年英國經濟飽受衝擊:COVID 促進網上消費、在家工作模式、老年工人退休;能源價格飆升,而脫歐改寫了貿易和移民規則,重塑勞動力市場。但最新官方數據顯示,這些變動幾乎沒能影響英國長期生活水平的關鍵 —— 生產力趨勢。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NS),當地去年第 4 季度的每小時工作生產量,即衡量勞動生產力的重要指標,比 2019 年的平均值高出 2.1%。數據顯示,英國生產力自 2008 至 09 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走勢一直疲弱。獨立財政監察機構 Office for Budget Responsibility(OBR)和英格蘭銀行的政策制定者警告,COVID 可能會令生產力持續低迷多年;公司將失去投資或創新的機會,工人因失業或轉工而無法充分發揮技能。

其他經濟學家曾猜測,疫症大流行或會帶來相反效果 —— 經濟衰退會淘汰較弱的企業,促使倖存者加快採用或改良新技術,刺激生產力提升;ONS 首席經濟學家 Grant Fitzner 向「金融時報」表示,大流行對經濟的影響依然難以定斷,「重大危機通常會帶來徹底的結構轉變」。

然而,英國生產力低迷兼持續疲弱,將對當地長遠生活水平構成威脅。ONS 比較 7 大工業國的生產力數據,發現美、法和德每小時工作生產量都比英國高出約 6 分之 1。Fitzner 上月在上議院委員會表示,這些生產力得以提升的國家,「可負擔更高的稅率、更好的公共服務,以及生活水平可能更高」。

解釋英國生產力持續疲弱的其中一種理論,是政府在 COVID 期間提供財政支援,使企業免於破產並保持工人就業,而阻止了「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其他經濟學家則提出,重大經濟危機同時刺激了積極轉變和壞影響,出現抵銷效應,現時仍難確定其長遠結果。

英國政府資助的「生產力研究所」(Productivity Institute)負責人 Bart van Ark 表示:「假如只關注宏觀數字,就會忽略實際上正發生的事情。」他認為 COVID 封鎖期間令不少企業「即時應變」以刺激生產力,例如短時間內適應在網上進行會議、團隊通信或共享文件等。

智庫 Resolution Foundation 研究主任 Greg Thwaites 表示,即使某些企業並未為節省勞動力作任何投資,面對人手持續短缺,也可能促使它們設法提高工作效率。市場上一些零星證據亦支持其觀點:許多酒吧和餐廳因廚師短缺而簡化菜單、貨運公司因司機不足而精簡與超市運作的流程。

然而「金融時報」指出,個別企業仍在尋求提高生產力的方案,以抗衡短期衝擊和巨大的結構性阻力。某些行業如酒店業才剛恢復正常營運;而包括製造業在內的能源密集型行業,其過去一年的生產力增長已被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