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

|共93篇|

無需防腐,天然塗層大幅延長食物保鮮期

在一些富裕的國度,食物積存多到過期腐爛需要棄置,與此同時,在地球的另一邊,卻仍然有人三餐不繼終日挨餓。如果食物腐爛速度沒那麼快,又或者防腐的成本沒那麼高昂,對於世界貧富兩端的人口,情況或有所改善。談到食物防腐,首先必然想到是以大量化學添加劑來保存新鮮農產品,不過,Apeel 則開發出一種新的特殊塗層技術,藉著從蔬果中抽取天然成分,減慢食物的腐爛速度。

肚餓?將來你可以食棉花籽了

早年興起吞食棉花的飲食潮流,因為棉花不能提供任何營養,但能在胃部膨脹造成飽腹感,藉此抑制食慾。長期食棉花,對健康構成的風險甚高,絕非恰當的「食物」。不過,據彭博社報道,在不久將來,經過基因改造的棉花籽,或將以食品身份推出市場。

【人如其食】你的飲食如何,你的未來也將如何

食物取之於大地,但在未來,大地還能否支撐世界的食品系統?食品系統已知是氣候變化、淡水資源枯竭、水陸地生態系統的主要影響因素。在聯合國提出 1.5°C 警世報告後,日前「自然」期刊上發表的一份的報告指出,如不大規模改革食品系統,包括改變飲食習慣,環境將超出界限,即地球很危險。

既然有國產大豆,中國為何非要進口外國貨?

中美貿易戰打得如火如荼,中國作為全球最主要大豆消費國,日前對美國進口大豆加徵關稅,意圖拖垮美國經濟,卻又未找到可替代的進口大豆,究竟鹿死誰手尚未分曉。但這場中美大豆之爭,衍生出一個根本問題 —— 中國是大豆原生地,國土遼闊,難道就種不出足夠大豆嗎?何解還要仰人鼻息?美國作家 Jeff Nesbit 新書便指出,大豆屬中國的戰略資源,牽繫到社會及政治穩定,偏偏中國自然環境受嚴重破壞,導致大豆供不應求。

氣候危機助長希特拉式狂人再現?

經過二次大戰的洗禮,無人不曉希特拉的大魔頭形象,我們多年來對納粹主義引以為戒,但這樣是否就足夠避免重蹈覆轍?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Timothy Snyder 在著作「黑土:大屠殺為何發生?生態恐慌、國家毀滅的歷史警訊」中警告,對納粹的戒心,未令我們加深對納粹的認識;而人類當下的生存環境,正為希特拉式思維重生提供更有利的條件,其原因竟然在於全球氣候變化釀成的生態恐慌。

「復仇者聯盟 3」:毁滅者?還是救世主?Thanos 的哲學實踐

「復仇者聯盟 3:無限之戰」這部集結 Marvel 電影系列十年大成的超級英雄大作,除了主角陣容鼎盛,故事佈局也殊不簡單。大反派 Thanos 這名擁有強大力量,野心明確的魁梧巨人,對人類來說是極惡的暴君、毁滅者,還是視野超卓的救世主、先知?有評論者提及,Thanos 的「仁慈」之舉,跟 18 世紀英國政治經濟學家 Thomas Malthus 有相似之處。然而,這是否真如 Thanos 所想的那麼完美及有利於宇宙生態?

有機農業能養活未來的 90 億人嗎?

隨著人口增長,以及新興發展中國家生活水平提高,糧食供應不得不隨之增加,一般認為,到 2050 年,農業產量須進一步增加五成,才能滿足未來 90 億人口的需求。有機農業不使用農藥、化肥,被視為未來農業的新桃源,但在「有機」的漂亮綠衣下,有機農業卻面對一大難題:需要更多土地。尤其是將來要再開發優質的耕種土地,難度只會愈來愈大,因為適合耕作的土地大多早已被開發了。

制裁的反作用力,更鞏固普京地位?

自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一直受西方國家制裁,當中包括禁運多項農產品。身為戰鬥民族的俄國不甘示弱,不僅於同年宣佈,針對歐美國家的反制裁措施,更曾大規模銷毀走私的進口食品。俄國人雖失去不少特色食材的選擇,但農戶們亦因此開始生產各類「國貨」食材。當中,國產芝士取代國內過往法國、意大利製的芝士市場。對此,國內芝士生產商 Oleg Sirota 指,成功背後,全靠普京。

美國青年新趨勢:歸園田居

有冷氣房不坐,反而落田種菜?你沒聽錯,這是不少美國青年的「新」活方式。美國農業部最新的農業人口普查顯示,35 歲以下的農夫人數在過去一個世紀內第二次出現增長,受訪的青年農夫當中,多達 69% 擁有大學學位,比例明顯高於總人口。這些高等教育、住在城市、從未務農的男女,選擇歸園田居下鄉耕種蔬果,而消費者對本土及可持續食品的需求漸增,亦為這些新手農夫提供了出路。多名專家更指,這種風潮或為整個糧食系統帶來廣泛影響。

歧視薯仔:18 世紀法國糧食小史

在法國,直到 18 世紀中期依然甚少人會種馬鈴薯(俗稱薯仔)。當時,多數人覺得馬鈴薯是下等人的食物,只有社會地位低的人或畜生才吃。沒有人熟知種植的方法,甚至有傳言說馬鈴薯能散播疾病,令周圍農作物枯死;又說種過馬鈴薯的泥土,不能再出產其他農作物。1756 年,7 年戰爭期間,藥劑師 Antoine-Augustin Parmentier 在遭敵軍俘虜時,幸有馬鈴薯充饑而生還,回到法國後,他就詳細研究這種植物,為馬鈴薯釐清坊間種種傳言。今天,在法國菜單上或會看到 Parmentier 這個字。有馬鈴薯的法國菜餚,不一定有 Parmentier,但以 Parmentier 來命名的菜餚,必有馬鈴薯。

日本猛毒食品:有種糧食問題叫「中國進口」

日本食材,不論蔬果豬牛羊魚蝦蟹米麵茶水,多年下來都是優質的代名詞,在國際食品市場佔據重要一席,外銷雖多卻難以自給:上月日本農林水產省公佈數據,反映國內去年食物自給率陷低谷,50 年來暴跌近半。加上其他因素,以致近年國內出現一個新糧食問題:「中國進口」。日本作家奥野修司新書「怖い中国食品、不気味なアメリカ食品」,專講日本面臨進口劣質食物衝擊的困境。而這些進口食材,奥野稱之為「猛毒食品」。

樂施會:米,話唔關你事?

所有的稻米都是由農夫種出來,只是很少人記得。他們的處境,你又知道嗎?早前在印度,有超過 100 名來自南部的農民,自 3 月開始,到首都德里進行大規模示威,用標奇立異的手法,例如剃半邊頭髮和鬍子,希望引起政府關注農民面對的問題。

是時候食蟲了?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2016 年一項研究指出,假若於 2050 年不再生產紅肉,與食物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將減少 60%;而於完全素食下,排放量則將能減少 70%。當更多人棄肉食素,固然可大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除了食素,還有甚麼選擇?如題:食蟲。

抽盡地球水

巴西雞肉危機,香港男女在世界中心呼喚雞翼,反映全球高度分工的問題。經濟學的入門課說這叫做競爭優勢,但長期全球產業單一,一出事便大件事。不過陳年雞肉,當見識過大陸食品,其實真係濕濕碎,現在人類更大鑊的是無水種糧,高度分工結合人類大食又貪心的特質,最寶貴的水資源,快被抽乾。

機械果面世 告別蛀蟲爛水果

來自不同產地的水果,從收割到篩選分類乃至運輸儲藏到達零售點,中間費時甚久且可能千里迢迢,要保持水果恆久新鮮就成為一重要課題。有時因運輸或儲藏期間溫度控制上的失誤,令水果提早腐壞或讓果蟲有機可乘。瑞士有科研公司就造出一種機械水果,在運輸與儲藏期間與真水果同行,監測每一個環節的溫度條件,確保水果到埗時完好無損。

這家德國超市,賣「過期」食物,定價超自由

一隻香蕉要多彎才算是合格?這問題似乎無聊,但隨便問一個歐洲人,他們聽到都會笑而不語。據說歐盟曾經有條例管制香蕉的形狀,縱然大抵從沒人嚴格執行過有關條例,卻反映了現今社會如何著迷於一致性完美。儘管歐盟不再理會香蕉的彎度,但超級市場卻依舊在意蔬果的外表,體積過大或過小的蔬果一律被拒,只有那些形狀均勻色彩鮮艷的水果薯仔才能躺在貨架上,以齊整乾淨的姿態來吸引購買者。但農夫怎能夠在種植的過程中確保收成品都合乎規格?答案是他們無法確保,於是這些形狀大小不合群的蔬果,就直接送到垃圾場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