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連網番茄到荷蘭食物谷,一場食物創新之旅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當流動通訊產業走完 10 年的爆炸性成長,哪個產業將會引領下一波人類經濟的走向?答案或許就在你的餐桌上。

根據統計,直至 2017 年的過去 5 年,全球資金大舉湧入新形態的垂直農場、農業機器人與肉類替代品等領域,相關食物技術的投資額成長兩倍多,來到了 100 億美元。市場專家期待,現正值氣候變遷、環境污染導致土壤退化,加上水資源受限時刻,科技能協助找出餵飽 2050 年全球人口幾達 100 億的方法。

蘋果「iPod 之父」,也是智能家居商 Nest Labs 聯合創辦人 Tony Fadell 認為,當前跨國食品集團就好比 1970 年代科技大廠,農產品則像 1980 年代的金融業、21 世紀通訊業及近 10 年的社交媒體,正是創新的好領域。

在美國,已經有一家名為 ADI(Analog Devices Inc.)的公司,運用物聯網(IoT)技術來改善食品產業。他們在美國波士頓找到新鮮、在地種植且能永續發展的好吃番茄,展開了一項名為「連網番茄(Internet of Tomatoes)」的計劃,並招募包括分子掃瞄器開發商 Consumer Physics,以及為包括農業在內不同產業定制區塊鏈(blockchain)的新創公司 Ripe.io 等技術合作夥伴

「愈來愈多消費者不信任他們吃的食物」,Ripe.io 行政總裁 Raja Ramachandran 表示,很少人知道食物實際上如何產出、在哪裡種植以及嚐起來可能有多美味。該公司認為,科技能讓食物供應鏈重新被信任,並重新定義消費者與食物之間的關係。

連網番茄的概念,是建造一個從感測器到雲端的平台,能為農夫將擷取到的資料轉化成有用的智能科技,同時以區塊鏈提供透明、分散式的資料庫,讓生態系統中的所有成員都能分享。

不需要對農業多內行的人,都能吃出番茄的好壞,令番茄這一領域成為了新創食品的試驗場。

但為甚麼選擇番茄?「每個人都對番茄很有意見,不需要對農業多內行都能清楚吃出番茄好壞;」但要種出一顆好番茄,除了知道該澆多少水、施多少肥之外,還需要預測收成的最佳時間,才能及時摘採並在正確時機將收成的番茄送到消費者手中。

連網番茄正是透過這些新興科技,追蹤番茄從種子到成為餐桌上佳餚過程的平台,當地農民、包裝業者、物流業者、貨運公司、零售業者、超市、餐廳以及消費者,現在能確保上餐桌的番茄不但吃起來像番茄,其品質、血統以及來源都經過可信任的資料驗證。

不過食物創新最大的重鎮並非在美國,而是在歐洲。荷蘭農業近年來發展的速度令人瞠目結舌,政府不僅已經將食品科學列為國家重點政策,催生出全世界效率數一數二高的農業系統,更是全球最大的蔬菜種籽出口國。加上鹿特丹的貿易港口優勢、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又是食品業最大貸款機構之一,吸引大批貿易商、研究員與企業進駐這個歐洲小國。

其中,瓦赫寧根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正是食物新創的發源地。這個地方雖然名氣不如哈佛、史丹福那樣響亮,但卻有「食物谷(Food Valley)」的封號。相較於 Silicon Valley,瓦赫寧根大學同樣聚集了一群擁有狂熱精神的創業者,只是他們關注的重點在食物。

瓦赫寧根在多個領域立下創新口碑,因此吸引將近兩百家大、小型業者在周遭設立合作據點,從專研分子育種的初創企業 KeyGene,到業界領導集團卡夫亨氏(Kraft Heinz)。「對我們來說,融入生態系統很重要。」成立於 1989 年的 KeyGene 行政總裁 Arjen van Tunen 說:「這樣才能互相獲得資訊,並與策略夥伴建立競爭優勢。」

全球消費品龍頭之一 Unilever 預計要集結全歐洲研究部門員工,在這裡啟用全球食物創新中心,負責人 Rob Hamer 說:「如果想做到食物永續、健康而且安全,就不能單打獨鬥,必須協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