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餓?將來你可以食棉花籽了

A+A-

早年興起吞食棉花的飲食潮流,因為棉花不能提供任何營養,但能在胃部膨脹造成飽腹感,藉此抑制食慾。長期食棉花,對健康構成的風險甚高,絕非恰當的「食物」。不過,據彭博社報道,在不久將來,經過基因改造的棉花籽,或將以食品身份推出市場。

帶領是次研究的 Keerti Rathore 博士。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國德州農工大學(A&M)的 Keerti Rathore 教授,23 年來一直致力於食用棉花籽的研究。云云農產品中,Rathore 之所以選擇改造棉花籽,因為相中棉花籽富含的蛋白質。「棉花籽可以滿足數億人的基本蛋白質需求。」他又補充,即使是現時全球年產量 1.4 萬億顆雞蛋,都比不上棉花籽中出產的蛋白質。同時,棉花種植分佈廣泛,是全球 80 個國家、超過 1 億戶家庭的經濟作物。假如種出來的棉花既能出售,剩下的棉花籽又能食用,將能為 5 億蛋白質不足的人提供新一種營養來源。

每生產 1 磅棉花纖維,便同時產出 1.6 磅棉花籽。據「國際棉花諮詢委員會」報告稱,每年全球生產超過 5,000 萬噸的棉花籽,只有不到 1% 用於棉花種植,其餘經過粉碎後榨成油,或添加到牲畜飼料中。

過去,科學家並非沒有注意到棉花籽的潛在價值。早在 1950 年代,便有研究曾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霍皮族(Hopi)印第安人保留地中,發現一種不含棉酚的棉花品種。然而,不含棉酚反而不利種植,因為完全失去毒素的棉花植物,只能白白在田野中被蟲類吃掉,無法用於商業化種植。此後的 6、70 年代,在嘗試栽培不含棉酚的棉花過程中,亦遇上同樣問題 —— 假如沒有棉酚,在人類食用之前,昆蟲已先至收割。

棉花籽中含有棉酚(Gossypol),對人類及許多動物來說都是一種毒素。棉酚可導致體內血鉀水平降至危險水平,導致疲勞甚至癱瘓。作為項目首席研究員,Rathore 的工作便是設法除去棉花籽中的棉酚,但保留植物其他部分的毒素負荷(Toxin Load),使人們得到可食用的棉花籽之餘,棉花本身仍具抵抗害蟲的能力。

未經改造的棉花籽(左),腺體呈黑色;經改造的棉花籽顏色則更淺,顯示棉酚在棉籽中含量處於非常低的水平。 圖片來源:today.tamu.edu

Rathore 透露:「許多人也在進行同樣的研究,我們面對著來自澳洲及中國的競爭。」不過首先跑出的,最終是這隊來自美國的研究團隊。Rathore 在棉花植物中,加入一條新基因,使之有效影響另一條生產棉酚的基因。最終,在新基因的干預下,棉酚不會出現在棉花籽中,但在植物的其他部分則仍然存在。

雖然即將有可食用的棉花籽,但下一個問題是:它的味道如何?「這點不令人失望,它的味道像鷹嘴豆泥一樣。」為研究提供資金的美國棉花公司(Cotton Inc),副總裁 Kater Hake 已為基因改造的棉花籽,列出將來可能使用的食物清單,例如成為牛奶、堅果醬及堅果碎的替代品,亦可搗成麵粉,製作蛋白質含量更高的麵包。

目前,研究已獲得美國農業部動植物衛生檢驗署(APHIS)批准認可為新型棉花植物,意味所有美國人都能種植這種經改良植物。不過,在棉花籽以「食物」名義出售前,仍需得到食物及藥品管理局批准,據報將在未來幾個月得到結果。不過 Rathore 也許更關心新技術如何造福其他人,他希望新棉花日後可在其他棉花種植國度,如主要生產國印度落地生根:「很多面對營養不良問題的國家,本身就是棉花生產國,是以我想這些國家或可從這項技術中獲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