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打得如火如荼,中國作為全球最主要大豆消費國,日前對美國進口大豆加徵關稅,意圖拖垮美國經濟,卻又未找到可替代的進口大豆,究竟鹿死誰手尚未分曉。但這場中美大豆之爭,衍生出一個根本問題 —— 中國是大豆原生地,國土遼闊,難道就種不出足夠大豆嗎?何解還要仰人鼻息?美國作家 Jeff Nesbit 新書便指出,大豆屬中國的戰略資源,牽繫到社會及政治穩定,偏偏中國自然環境受嚴重破壞,導致大豆供不應求。
大豆又稱黃豆,相傳原生自中國東部,含豐富蛋白質,可製成豆腐、豆漿、豉油、腐乳或麵豉等食用,同時亦會用來餵飼牲畜。
關注氣候變化非牟利組織 Climate Nexus 行政總監 Jeff Nesbit 在新書 This Is the Way the World Ends 中表示,目前全球大豆主要產自美國、巴西和阿根廷,雖然中國有國產大豆,但過去 10 多年間日益仰賴外國供應。在 1995 年,中國進口大豆量只有 1,800 萬蒲式耳(bushels)—— 每蒲式耳大豆重 60 磅 —— 但如今進口量已經飆升至 27 億蒲式耳,令中國變成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
現時全球有 60% 大豆出口到中國,按年增長 5% 至 8%,暫時仍然未見需求減慢,美國、阿根廷和巴西經濟同樣因為這股龐大需求受惠,估計美國有 3 分 1 大豆出口到中國。專家甚至預測未來 10 年,中國對大豆的需求將會超出全球大豆產量,屆時進口大豆亦滿足不了中國需求。
中國國內對大豆需求持續增長,主要用以餵飽牲畜和家禽,間接支持中國人口增長。不少中國中產階級仿傚西式飲食習慣,對肉類消費大增,間接推高大豆需求,預料需求會在未來 10 年間倍增。
貫通南美的大豆鐵路
為確保大豆供應穩定,中國在過去幾年間曾經接觸秘魯及巴西政府,提議籌建一道全長 3,000 哩的鐵路,由巴西的大西洋沿岸,貫穿亞馬遜熱帶雨林、安第斯山脈,直達秘魯的太平洋海岸。假如這項龐大基建落成,秘魯對外貿易勢必大增,巴西大豆農亦可以繞過巴拿馬運河,以更快捷及便宜的途徑,把大豆輸出中國。
中國、秘魯和巴西三國的政商界領袖同樣希望成事,但旋即遇到環保分子的阻撓,他們批評鐵路攔腰穿過亞馬遜雨林,將會破壞雨林脆弱的生態系統,並加劇雨林砍伐的情況。再者,巴西近年政治動盪不安,縱然三國就計劃簽訂了協議,但工程只能停留在規劃階段,動工之日遙遙無期。
以中國近年在第三世界大舉投資基建的經驗,相信環保分子的抗議,仍無阻中國興建這條南美鐵路的決心。但目前為止,巴西、阿根廷、玻利維亞和烏拉圭等地的大豆農,依然要循原來路線,把產品輸出中國。
中國為保障國家不會陷入糧食危機,確保不會引發政治動盪,於是千里迢迢,繞過半個地球,到南美洲籌建鐵路,來確保大豆供應穩定。人口膨脹、中產階級壯大固然是考慮因素,但背後更根本的問題,政治領袖卻不敢宣之於口:中國的土壤污染問題。
種不出大豆的華北土壤
傳統上,中國北方是種植大豆的地區,但現時地下水位正以每年 10 呎速度下降,令北方有嚴重缺水及乾旱問題。餘下的河流和溪流亦受到嚴重污染,以致土壤不適合耕作。復耕必須經過艱鉅的消毒程序,可惜沙漠化又以每年 1,400 平方哩速度,大量掩蓋原本可耕作農地,導致華北根本難以種植大豆。
種植大豆需要大量灌溉,每種植 1 噸大豆,耗水量估計達到 1,500 噸。中國過去 10 多年展開「南水北調工程」,試圖把長江流域的水資源抽調到北方,以挽救華北的農業生產,但生態及政治因素令計劃陷於困境。
結果中國過去 10 年別無他法,只可透過全球市場進口大豆,甚至直接從美國和巴西進口牲畜,以緩減華北對水資源的需求。2013 年,有中資企業收購美國維珍尼亞州的 Smithfield Farms,這家全球最大豬肉生產商,便可視為中國的糧食戰略部署之一。
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專家王韜曾在接受「經濟學人」訪問時坦言,水資源的短缺和污染,已經成為中國「最嚴重」災害。其短缺的程度,與沙特阿拉伯、也門、敍利亞所面對的不遑多讓。
土地種不出大豆,大豆還可以從外國進口,但當水資源耗盡,外國也幫不了忙。前中國水利部長汪恕誠早在 2005 年便警告,以華北的沙漠化與耗水速度推算,包括逾 2,000 萬人口在內的北京城,不出 15 年便會耗盡所有水資源。現在距離這個大限只差 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