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帕運史:始於 1972 年的輝煌成就

A+A-
2008 年北京帕運輪椅劍擊女子個人重劍 B 級賽,香港隊選手陳蕊莊擊敗中國隊的姚芳,奪得金牌。 圖片來源:路透社

四年一度的帕拉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昨日正式在東京開幕,今屆香港共派出 24 名運動員爭逐 8 個項目。在剛過去的東京奧運,香港代表團成績輝煌,亦令本次帕運會受更多市民關注。香港的傷健運動員一直成績斐然,自 1972 年首次參與帕運會以來,歷年來共取得 126 面獎牌,當中歷史上首兩面獎牌就來自乒乓健將林龍和李冠雄。

「帕拉」有「平行」(para)的意思,亦解作「脊傷」(paraplegic)。帕運會始於英國斯托克曼德維爾(Stoke Mandeville),那裡有歐洲最大的脊椎損傷病房,在戰後服務很多受傷退伍軍人。1948 年,當地猶太醫生古特曼(Ludwig Guttmann)有見倫敦奧運展開,於是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輪椅射箭比賽,參加者皆為脊髓損傷的患者。1952 年,這項賽事已經發展成國際綜合運動會,及後奧運和帕運基本上都會在相同主辦國進行。

1960 年的羅馬帕運只有 23 個國家及地區參與,但隨著國際社會愈來愈關注傷健人士的權益,參賽地區亦愈來愈多,到今年東京帕運就有 162 個。香港的帕運之路要追溯到 1972 年,那時香港慢慢走向富裕,很多有心人同時推動復康服務。前香港醫學會會長、香港復康會創辦人方心讓,以及屈慕蓮夫人便在 1972 年成立傷殘人士體育協會,臨時辦公室設於觀塘戴麟趾夫人復康院,並隨即派出 10 名運動員參與海德堡舉行的帕運會。

香港運動員首次參與帕運會就成功取得佳績,勇奪一銀一銅,兩個獎牌皆為乒乓球賽,分別是男子單打和男子團體賽。男子單打銀牌由選手林龍贏得,他在 8 歲時因為脊椎受傷而長期需要倚賴輪椅代步。可是,他沒有屈服於傷患,長大後投入各項輪椅運動。1972 年海德堡帕運中,他角逐乒乓球第二組別的單打賽事,分別在半準決賽和準決賽戰勝來自德國和挪威的對手,一路殺入決賽,可惜最終以直落兩盤惜敗於南韓選手崔泰安(Tae Am Choi,音譯)。

林龍後來亦活躍於帕運,不過在 1976 年,他已經改為代表加拿大國家隊,那年他同樣出戰乒乓球第二組別單打,同樣在決賽僅負於崔泰安。歸化加拿大後,他為國家出征了 1976、1980 和 1984 年的帕運會,涉獵多個競賽項目,例如 100 米和 400 米田徑以及輪椅籃球賽。他在 1981 年於多倫多大學完成藥劑學學士,後來設立了自己的藥業公司;1999 年,他入選加拿大傷健人士名人堂,以表揚其對加拿大體壇的貢獻。

回到 1972 年海德堡帕運,他代表香港隊與隊友李冠雄一起獲得男子乒乓球團體賽銅牌。根據香港復康聯盟的資料,李冠雄於 9 歲染上重病,要長期住院,自此行動不變。可是他依然熱心求學,在中學會考取得佳績,找到一份文職工作直至退休。期間,他活躍於香港體壇,例如曾擔任傷健人士體育組織「自助組織力協社」社長。他擅長橫板,球風多變,多次代表香港出戰國際賽事,最終與林龍雙雙締造了香港體育史重要一頁。

到今天,林龍仍然活躍於加拿大的復康界別,李冠雄則在 2015 年年底病逝,結束多姿多采的一生。而他們有份開創的香港帕運傳奇,到依然今天在譜寫當中,並有愈來愈多人關注香港傷健運動員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