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人 —— 人口老化困境的幫手?

A+A-
Softbank 研發的人形機械人 Pepper 亦有投身老人服務。 圖片來源:路透社

南韓、德國和日本等國家,都面對著人口老化問題,需依靠更先進的機械協助填補勞動力。豐田研究所的行政總裁 Gill Pratt 被問及關於認知障礙症的問題時,就表示自己之所以身任此職,主要原因是因為公司對於衰老問題的關注:「人們都在變老,我們如何能夠利用科技改善生活質素,是一個與所有人相關的問題。」機械人將如何幫助人類面對此趨勢

麻省理工學院的 Daron Acemoglu 和波士頓大學的 Pascual Restrepo 進行研究,發現從 1993 至 2014 年間,於機械人工程投資最多的國家,同時亦是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這些國家之所以需要機械人,一來可以取代勞力,避免因為太多人退休導致生產力下降;二來新式機器,例如醫療機械等,可以應對人們衰老的情況。

機械化的工業生產能夠大量取代人力資源,圖為在一個展覽中,工業機械與工人比誰最快完成工作。 圖片來源:路透社

Acemoglu 估計,有近 40% 的機械人是因為應付老年問題而引進或發明。估計在 2060 年之前,美國大於 65 歲的人數將翻倍至 9,800 萬;日本則是有近 4 成人口大於 65 歲。除非有機械幫忙,否則不會有足夠年輕人看護長者。隨著時間推移,人口的轉變除了會增加機械的使用量,還會改變機械的種類。現時機械人市場基本上由工業機械佔據,在 2017 年工業機械的銷售額達 480 億美元,是服務型機械(例如物流、家居等)的 7 倍。

但這些服務型機械,因人口結構的轉變而愈顯重要,製作者都希望它們能夠幫助老人獨居和行動,以及緩和孤獨感和減輕老人癡呆等病症的影響。服務型機械和工業機械最根本的不同,在於工業機械通常是取代人力,但服務型機械則是人力的延伸或輔助,例如外骨骼動力服(exoskeleton)能夠讓人們搬起更重的物件,直接幫助到醫護人員或老人。

護理人員身穿 HAL Lumbar Type for Care Support 型號的動力服,避免工作時受傷。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日本,這類型服務型機械人正不斷進化:例如由 Sony 研發有人工智能的機械狗 aibo;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研發的機械海豹 Paro,有助治療認知障礙症;Softbank 研發的人形機械人 Pepper,能進行有限度對話;MySpoon 則為無法自己吃飯的病人提供協助;還有外骨骼動力的 HAL 和 Muscle Suit,可應用於護理行業,幫助醫護人員抬起病患。

Gill Pratt 亦對這些服務型機械人的前景感到樂觀,他指出人工智能在過去五年發展迅速,令機器在不同範疇都能夠超越人類的能力,大企業都著力投資這些項目,而長遠而言,整體環境會令科研投資增加而研究費用減少。他估計十年之内,家居機械人能夠發展成幫人們煮食,而汽車導航系統亦會幫汽車走得更遠。

然而現今仍然有不少限制,例如硬件上,機械人未能如人類般靈活活動,也沒有一種全能的機械人能夠一次過照顧長者各項需要;軟件上,人工智能暫時未能完全暢通無阻地和人類交談,機械人辨認事物亦並非毫無誤差。如果機械人真要幫助老年人,這些都是尚未突破的難題;同時,製造機械人的成本高昂,而國家面對人口老化問題,亦可能會輸入外勞解決。儘管如此,如果真的希望以機械人解決勞動力的問題,各國政府需要繼續支持科研發展,以突破技術和應用上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