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真正的快樂,先脫離「毒性正能量」?

A+A-
孩子正在課堂上學習正念。 圖片來源:Ben Hasty/MediaNews Group/Reading Eagle via Getty Images

近年,各國興起一股正向正念熱潮,有各種各樣的心靈書籍和思考訓練課程,鼓勵人們要追求積極人生,凡事以樂觀態度看待眼前問題。可是,過分強調正向思維,有可能造成反效果;墨爾本大學心理學教授 Brock Bastian 和澳洲聯邦大學的心理學講師 Ashley Humphrey 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講解正向思維甚麼情況下會淪為「毒性正能量」(toxic positivity)。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刻意追求快樂可能令自己更不快樂。例如現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教授的 Iris Mauss 曾在 2011 年與團隊發表論文,指過分重視快樂容易造成失望,當遇到小小的不如意時,就會感到壓力;同時,這亦會令人對快樂更麻木,認為是理所當然。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 Brett Ford 團隊的另一份報告甚至指出,期望變得快樂可以變成壓力源頭,有人會自責為甚麼總是不快樂,反而加深了抑鬱的症狀。

有趣地,斯克利普斯學院心理學助理教授 Lahnna Catalino 的團隊發現,一些能幫助人們找到成功感的正向行為,例如做義工或者完成艱鉅工作,確實可以令人更易得到快樂,改善生活質素。研究顯示,人們如果透過一些行動間接追尋快樂,比起直接把快樂視為主要目標,可能更加奏效。這些研究顯示,正向本身或者不是問題所在,Bastian 和 Humphrey 於是希望找出究竟甚麼情況,會引致「毒性正能量」。

今年 3 月,他們就在心理學期刊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發表研究成果。團隊進行兩輪問卷調查,受訪者合共 496 人。他們嘗試比對兩種生活態度:「著重快樂」(Valuing happiness),以及「正向優先」(Prioritising positivity),前者是正常把快樂視為重要的目標,後者就是透過改變日常生活習慣,間接養成正面情緒。同時,研究團隊在問題中加入對負面情緒的看法,例如「當我抑鬱和焦慮的時候,我會較不喜歡自己」。

結果發現,生活態度傾向「著重快樂」的話,更容易認為,擁有負面情緒是人生失敗的體現,這種執念也令到他們的生活質素普遍更差。相反,如果受訪者以「正向優先」,透過更間接的方式追尋快樂,普遍會更易接受自己有負面情緒,認為是人生正常的一部分,生活也更加自在。團隊的論文成功整合過去其他學者看似矛盾的研究結果,找出了人們對生活的態度,如何令正向思維得以成功,抑或是被扭曲。

兩位學者寄語讀者「痛是難免的,苦卻是甘願的」(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人生總會經歷痛苦、失敗和失望;我們都有抑鬱、焦慮、不安和孤寂的時候,問題是我們是要坦然面對,抑或是選擇逃避。有時讓自己與負面情緒淡然共存,長遠可能會令自己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