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新象徵:長跑

A+A-
埃塞俄比亞昨天舉行的 10 公里馬拉松。 圖片來源:路透社

城市中產階級興起長跑熱潮,從波士頓馬拉松開始,馬拉松賽事也全球化,演變為許多大城市的運動盛事,許多香港跑手不再滿足跑本地的「渣馬」,專程飛往其他城市參加馬拉松也蔚然成風。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體育商學院易劍東稱:城市的人均 GDP 超過 5,000 美元,就會進入以馬拉松為代表的全民跑步的消費階段,又稱「馬拉松賽事現象」。在中國和印度等新崛起的國家,城市居民的長跑熱情近似宗教。2014 年中國舉行的馬拉松賽事是 51 次,2015 年立即增長到 134 次,然後是 2016 年 328 次,舉辦城市達 133 個,參賽人次近 280 萬。

根據 2015 年「中國跑者調查報告」:中國跑手平均年齡超過 30,大學學歷佔 70%,主要職業是 IT、政府、金融、地產。尼爾森中國體育人群調查報告的數字也顯示,長期做運動的人有「三高」:高學歷、高收入、高職位,收入比不做運動的人高出 36%,67% 有大學以上學歷,其中 28% 是管理層。

對於城市的中產階級,長跑已成為新的身份象徵。

個人習性和喜好皆由階層決定,文化品味的不同,是各個階層用以區分彼此的手段與工具。而長跑,尤其是馬拉松,能夠迎合中產階層自我區分的需求:首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馬拉松,可以顯示個人意志、忍耐和自律,表現出挑戰自我的精神,提供了一種現代生活中的苦修路徑。要忍受長跑過程的單調枯燥,以及由長時間重複動作導致的痛楚,都交由意志去克服,以求獲得有如新生的感受,和古代僧侶苦修近似。

其次,充滿儀式感的消費也對長跑潮流推波助瀾:運動服、運動鞋的時尚產業競爭激烈,規模龐大,周邊產品如智能手錶、跑步手環也愈賣愈多,設計名師也都紛紛加盟運動品牌或推出運動系列,智能手機開發應用程式也是另一個潛力市場。當今的運動和健身潮流,對於美觀和體態的渴求,遠比過去顯著。

英國學者 Michael Lovelock 認為,通過長跑來改變現狀的幻覺,與電視娛樂流行的主婦、中坑大變身(Makeover)的節目相似,參加那些節目的人由頭到腳經過專業美容服務的精心包裝,可以在剎那間帶來醜小鴨變天鵝的夢幻。而這種「變身」,是為了建立自我身份而刻意營造的手法。理由是當今西方年輕人正面臨愈來愈不確定的未來,而父母那一代順理成章用來象徵成年(Adulthood)的條件:經濟獨立、擁有房屋、安穩工作、建立自己家庭等,如今都愈來愈難以獲取,是故需要以另一種方式表達自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