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護士當網紅,就能一解大眾疑慮嗎?

A+A-
一名巴黎醫生正在替一名移民遙距診症。在疫情下冒起的,除了網上診症,還有在社交媒體上的醫生 KOL。 圖片來源:CHRISTOPHE ARCHAMBAULT/AFP via Getty Images

經武漢肺炎一役,世界衛生組織的中立性備受質疑,各國政客的無知及醜陋的政治操作更是表露無遺。在不能信任官方權威的年代,醫護專業就成了眾人仰望的對象。不少醫生學者選擇在社交媒體發表意見,令他們一躍成為網紅。突然手握公共影響力的他們,真的能為大眾帶來正面影響嗎?

在陰謀論、假新聞、不實醫療用品廣告滿天飛的資訊瘟疫年代,不少醫生開始作新嘗試: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現身,希望傳播正確知識。當美國總統「開玩笑」叫市民注射消毒劑抗疫後,來自費城的腸胃科醫生 Austin Chiang 穿上醫生袍掛上聽診器,在 TikTok 上拍短片尖叫著說:「如果你停止假裝自己懂得醫學,我就不會假裝自己懂得治理國家!」醫學專業配上幽默感,成功令影片在網上獲得巨大反響。

變成網紅的醫護不只一人;Mikhail Varshavski 在 YouTube 上以「Doctor Mike」名義開設頻道,至今吸引超過 560 萬名訂閱者。他表示,許多醫生害怕在網上發文,被認定傳播假資訊,有失其專業;但正因為社交平台上缺乏樂意發聲的醫護,成效不明的醫藥保健產品,才得以在網上大行其道。Varshavski 在日常工作中就切身體會到假資訊的威力 —— 單單在一個週末,有 5 位病情輕微的武漢肺炎患者,就要求他處方「奎寧」。該藥除了不能醫治武肺,更或會帶來嚴重心臟問題,不能隨意服用

為了避免觀眾盲信權威,Dr Mike 在影片中經常強調,任何「專業意見」,包括他自己,都是「廉價的證據」。然而,觀眾通常會相信他所說的話,很少會特地再去找更多資料來參詳,若能完整清晰地表達可靠資訊,這倒不是壞事。Varshavski 形容,在疫情期間,自己成為專家的喉舌,代疾控中心和世衛發放正確資訊。他寄語同業:「如果你是一名受歡迎的醫生,人們會聽從你的建議;但若你的說法沒經過科學實證,甚至把它蓋過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或世衛的指引之上,那就越界了。」

即使是官方機構,亦難以及時掃除大眾的疑慮;而受過醫學訓練的專業人員,也不代表他們熟悉所有範疇。醫生到底應否填補這個空隙?來自密芝根州的家庭醫生 Jeffrey VanWingen 早前發佈有關清潔食材的教學短片,目前已有超過 2,600 萬人次收看,當中一些建議卻有誤導之嫌。比方說,用肥皂洗蔬果或會導致腸胃問題,用凍水沖洗更佳;把食材置於室外或車庫中數天的做法,亦不適用於容易變壞的食物。為了保持網上資訊一致,YouTube 行政總裁 Susan Wojcicki 早前接受 CNN 訪問時,表示「任何與世衛建議不符的內容都會被平台刪除」。然而,有鑑於世衛對是次疫情的說法反覆無常,YouTube 的做法亦會令網紅醫生無所適從。

除了確保資訊正確,包裝方式亦很重要 —— 早前有美國醫護在網上諷刺病人,就惹來觀眾反感。一如其他界別的 KOL(網紅),每個醫生的名字都是一個品牌。Chiang 就時常反思:「怎樣的形象,才能確保不會磨損公眾對醫護的信心?醫學院的教程,不曾教導我們如何在公共層面與社群和病人溝通。」

懂得善用平台,訊息才能傳得更遠;而作為當紅醫生,Chiang 會小心選擇接受哪些挑戰邀請,甚至適當地使用音樂。而形象管理得宜的醫生往往要作另一抉擇:商業合作邀請接踵而來,但金錢收入與專業形象並不總能兼得,公眾大都不希望醫生收費宣傳特定產品或概念。Dr Mike 則聲言,製作商業內容,他亦不會以自己的醫護權威為產品背書。

即使是無懈可擊的帖文,亦能衍生其他問題。醫生介入社交平台,有助打擊用假資訊圖利的商人,但不法之徒亦學會利用醫生創作的內容來宣傳自己的商品,令沒有實證的產品顯得更可信。而公然挑戰錯誤的醫療知識,亦可能激怒對其深信不疑的一群人 —— 早前就有一名醫生因拍片指出反疫苗人士的謬誤,而受到滋擾恐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