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喜歡的話,請按讚及訂閱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3 月 30 日早上,手機新聞彈出通知,日本老牌藝人志村健因武漢肺炎過身。預定 4 月開拍的首部主演電影早在確診時已經辭演,本來志村為了在 7 月擔任傳聖火跑手,煙酒也戒掉。結果 2020 年奧運要延期,本人也作古了。

不是所有外國讀者都清楚志村健是個怎樣的藝人,但從當天霸佔了日本 Twitter 熱門關鍵詞頭 20 的,幾乎都是有關他過身的新聞這一點來看,你或者可以理解這件事對日本社會的震撼程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許日本社會從這一天才正式感受到武漢肺炎對社會的影響。

日本大眾不擅長以因果關係來認識事物,總是很容易訴諸情感。社會學者吉見俊哉指,日本社會傾向以感情心理和精神狀態的方式理解事物,例如 2008 年經濟金融危機的「雷曼事件(リーマンショック)」、1973 年及 1979 年因中東戰爭導致油價大幅波動的「石油危機(オイルショック)」,在日文的詞綴都是「ショック(Shock)」。現實世界中的客觀事件,以心理反應的「震撼(Shock)」被社會理解並接受,一方面是將個人精神狀態投射到社會全體,另一方面是將社會性波動化成個人維度理解。

志村過身的前一日,日本著名 Youtuber「Hikakin(ヒカキン)」呼籲年青人為武漢肺炎做足預防措施,避免社區大型爆發。其效果比小池都知事的連續記招發佈會更好,聲音終於進入年輕人的耳中。在當代資訊環境中,大眾愈來愈少看紙媒而多看電腦手機;愈來愈少看傳統媒體而多信名人網民;更愈來愈少看文字而傾向選擇影像。

德國學者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認為歐洲出現過兩次公共空間的範式轉移,第 1 次是 17 世紀印刷技術、資本主義社會的萌芽,導致封建社會中透過注視貴族與國王身體而獲得的共感,過渡至由印刷書本、理性議論、以及知識分子為核心的公共社會;第 2 次是 19 世紀末,工業發展創造了大量生產和消費的生活形態,出現了所謂的「大眾」,透過報章、收音機、電視媒體所介在的公共空間。這個第 2 次的公共空間範式轉移,就是班尼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提出的著名概念 ——「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群眾透過大眾媒體的介在,構成幻想的關係性與生活時空,最終連結成「民族」的群體意識。

觀乎當代資訊環境,安德森所描述的以文字介在的共同體已經褪色,繼而興起的也許是前現代式、透過國王身體而獲得的公共性,不過取而代之的是影視名人和網絡 KOL。大眾透過觀看 Youtuber 的影片、透過消費電影電視螢幕上藝人的「星味」,獲取與其他人一樣的文化記憶,消費者成為了共同體的成員。於是新的共同體不是透過報章輿論建構的民族,而是訂閱了同一個 Youtuber 的 fans。

動畫「海螺小姐」的猜拳環節,圖為劇照。

國民級動畫「海螺小姐(サザエさん)」每次播出下回預告後都有一個猜拳環節,在螢幕上映出猜拳的圖案,給電視觀眾一個擬似的互動體驗。另外,「海螺小姐」通常是在星期日傍晚播出,所以這套動畫也代表了一種「假日完結」的無力感,被冠上「海螺小姐症候群」的名字。「症候群」這個詞綴也暗示了這是一種集體性的情緒 —— 在假日的黃昏,日本的電視觀眾透過大氣電波想像有無數個擁有共同視覺經驗的成員,一同浸沉在憂鬱的夕陽中。

志村健的死,是遲來了一年的昭和休止符,也是遲來了兩個月的武漢肺炎「震撼」。當介於公共性的身體倒下,大眾終於感受到日常的終結。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