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餐飲科技之爭 —— 送餐機械人

A+A-
送餐機械人可以將菜餚從廚房送到餐桌上。 圖片來源:路透社

餐飲科技應用已是全球趨勢,南韓餐廳則因勞動力短缺及成本等問題,大量引入中國製的廉價送餐機械人,間接觸發一場中韓送餐機械人之爭

疫後更多食客選擇到提供「非接觸式服務」的餐廳用膳,食肆在勞動力短缺和工資飆升之下亦難以請人,送餐機械人因此深得南韓餐廳老闆喜愛。像店東 Kwon Hyang-jin 所用的中國製機械人,就是從 B-Robotics 平台租用。作為南韓最大食品外賣平台營運商 Woowa Brothers 的子公司,B-Robotics 每部送餐機械人月租為 30 萬韓元(約 1,178 港元),遠低於每月約 200 萬韓元(約 11,857 港元)的最低工資。

根據南韓機械人產業協會數據,去年南韓餐廳約有 5,000 部送餐機械人持續運作,比 2021 年增加 67%,今年數字預計將增加 1 倍達 1 萬部。不過這個新興市場主要由外國公司主導,去年南韓採用的送餐機械人當中,70% 以上皆由中國製造商生產。中國製送餐機械人的售價為 1,000 萬至 3,000 萬韓元(約 5.9 萬至 17.7 萬港元),較韓國產的便宜 5 分之 1。

業界人士透露,南韓的餐廳老闆較喜歡中國製機械人,因為價錢更便宜,功能則與本土製造的一樣好。其中一款中國製機械人由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Keenon Robot)生產,該公司主要向海外餐飲行業推銷產品,包括南韓、日本及新加坡等亞洲地區。

事實上,南韓一直積極推動這方面的發展。疫情期間,電信公司 KT Corp 曾研發一款名為 Aglio Kim、類似手推車的機械人,每次可為 4 張枱送餐。國際機械人聯合會的數據顯示,南韓全球「機械人密度」最高,每 1 萬名製造業員工就擁有 1,000 台工業機械人,日本、中國、美國則分別為 399、322 和 274 台。機械人普遍應用於南韓的汽車和半導體工廠,亦漸漸變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南韓業界如今擔心,這個市場被廉價的中國製機械人壟斷,阻礙本國製造商的發展。南韓一些公司為搶攻市場,推出更先進的酒店服務型機械人,以及為建築物和公寓服務的送貨機械人。今年 3 月南韓國會通過立法,將送貨機械人歸類為行人,允許機械人在行人路上運作並進入公共地方。上月首爾市亦啟動計劃,讓烹飪機械人在學校準備食物。南韓科學技術信息研究院指出,該國服務型機械人市場的銷售額預計將增長近 1 倍,從今年的 5.3 億美元增至 2026 年的 10 億美元,年均增長 23%。

南韓工業聯會表示,由於過度依賴外國零件,南韓的競爭力已落後於日本、美國、德國和中國。業內人士認為要有當局補貼,才能跟中國製機械人競爭。政府目前向買家提供機械人售價最多 7 成的資助,但並無規定機械人產地,也沒對中國進口的機械人徵收進口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