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家居設備互通的智能家居,通常人都只會聯想到貴價私人住宅,但有英美專家卻認為,公屋部門同樣可運用物聯網(IoT)技術,提高公屋能源效益,及早偵察各類滲漏問題,以改善管理質素。
家居
|共29篇|
荷蘭的「無窗簾」文化
荷蘭人被困家中,不可一日無大麻,卻可終日無窗簾。即使家在路邊,窗朝大街,依舊無遮無掩,任由路人瞧見屋內的一舉一動。這種獨特文化引起研究人員的興趣,他們好奇荷蘭人似不太在乎個人私隱,到底是因為活得坦蕩,抑或是存心顯擺?
新疆人被逼「大掃除」,漢人商家發大財
農曆新年將至,不少家庭都會大掃除或重新佈置家居。新疆近期在自治區政府命令下,亦有所謂「新生運動」或「三大件」—— 要求維吾爾族家庭捨棄其傳統民族裝飾,添置中國風家具,藉此把家居裝潢「現代化」。維吾爾家居生活會否真的因此「送舊迎新」,不得而知,但不少漢族商人在新一年亦肯定「荷包滿滿」。
預防長者致命威脅 —— 跌倒
「年紀大,機器壞」,聽來雖然無奈,卻也真實。年輕時摔上一跤,再痛的損傷也能復元,但身為長者,輕輕一摔可能就是禁不起的事。長者跌倒後最嚴重的情況,是足以致命。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老年病學家 Elizabeth Eckstrom 博士相信:「年齡增長是無法改變的風險因素,但大多風險可以降低。」專家們就提供以下建議,有助預防跌倒。
公開蝨患單位,能治床蝨問題?
在過去二十年,床蝨問題一直肆虐美國各大城市,其中在紐約市某些社區,爆發率更可高達 12%。床蝨透過吸食人類血液為生,為住戶帶來各種健康問題,例如皮膚發癢紅腫、皮疹,也會影響睡眠,導致焦慮。近年,部分美國地方政府就想出新方法應對蝨患。
【Soul Monday】巨匠離世,遺下快樂的設計
意大利建築師、藝術家及設計師 Alessandro Mendini 比老佛爺 Karl Lagerfeld 早一天逝世,享年 87 歲。若論舉世知名,Mendini 或不及老佛爺,但確實是另一個設計界巨匠,不斷追求令藝術融入生活。他一件被放入英國博物館永久珍藏的作品 —— 笑臉女孩開瓶器「Anna」,成為設計界經典。他提醒我們,日常物件也可成為快樂泉源。
在斷捨離之前,歷史上的家居收納主張
日本收納女王近藤麻理惠最近在 Netflix 推出節目,使其「斷捨離」生活哲學紅遍歐美,有人甚至宣稱被她治癒了心靈創傷。在消費主義興起的百年間,人類囤積個人物品之多固然史無前例,但類似「斷捨離」的簡約家居主張卻絕非曠古爍今,究竟昔日西方是如何回應消費過剩引發的家居混亂?
凌亂的家,也是壓力大的家
常有研究指家中凌亂的話,可以反映此人聰明有創意,但「紐約時報」近日引述有研究人員發現,家中如果雜亂無章,可能令家庭成員承受壓力,更有損精神健康。
未能「斷捨離」,只好「鎖了就走」的迷你倉世界
香港的「土地問題」永無改善,再是崇尚斷捨離也好,亦免不了想租個地方置物。但在(相對)屋大地大的澳紐和美國,原來亦多的是「倉主」。難道簡約主義純屬憧憬,衝動購物的「戰敗品」還是多得要找個倉來放?抑或有更多不可抗力,令我們擺脫不了儲物癖的操控?
Airbnb 賣樓大計:共享家居能解決土地問題?
Airbnb 近日推出新計劃,以共享為目的設計及建造房屋,人們既可在 Airbnb 置業,並在同一平台租出房屋。計劃旨在令無論買家或短期租客,都能根據心中所想,隨意轉變家居。但在共享潮流下,未來「家居」的概念,或許亦因而有變。
有瓦遮頭等如「家」?新世代缺乏歸屬感
置業乃人生大事,在香港這個全球樓價最貴的地方,大家為了上車可謂各出奇謀,靠父幹靠炒股靠秘撈…… 全都只為了有瓦遮頭。不過,買個蝸居就代表有個安樂窩嗎?似乎未必。宜家家居近日發表「家居生活報告」,在訪問 22 個國家近 23,000 名人士後,發現多達 3 分 1 人對現時的住所沒有家的感覺,這種莫名的不安在城市更為強烈,35% 的人表示渴望逃離家園。
用太多萬用清潔劑,兒童會超重?
保持家居清潔,定期消毒殺菌是重要一環,但過度殺菌,對自小在缺乏細菌環境中成長的兒童之影響,已逐步浮現。英國早前便有研究認為過於乾淨的無菌環境,令幼兒更易患上白血病。最近更有研究指出,頻密使用多用途家居清潔劑,可能會改變腸道內的細菌,增加兒童超重機會。
不賣手機賣飯煲,小米憑甚麼「捲土重來」?
從手機做到牙刷,小米的策略看似無厘頭,實際上卻是有計劃地深入每個使用者的生活。從手機、到手環、電視機機頂盒、單車、掃地機械人與吸塵機等家電用品,無一不與小米的網絡串連。所有的數據蒐集回後端軟體平台,小米就能知道你的生活習慣、日常作息等。當一般人還在爭辯物聯網究竟能對人類帶來甚麼樣的實質改變,小米已經悄悄攻佔了你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阿基米德螺旋「後代」比拼:十字頭 vs. 方形頭
螺絲釘在現代都市,可謂無處不在。釘上的螺旋紋路,從何而來?是誰如此聰慧,能取這種動植物身上的曲紋之意,化成器具?原來是古希臘著名數學家阿基米德。在歐洲中世紀時,螺旋按壓機在許多行業也常用。至於螺絲釘,則要到 18 世紀英國工業興起,各大城市的人忽然紛紛要購買,才有商人開始建立工廠,製新機器,以大量生產。至於改良螺絲釘的焦點,就落在 Peter L. Robertson 和 Henry F. Phillips 兩人的「方形頭」和「十字頭」上。
禮儀專家:東方閒情梳化椅是老婦專用座
在 19 世紀末時,德國禮儀專家 Helene Stökl 曾著書,勸人在別人家中作客時,不應坐在躺椅上,因為人在躺椅上,不必挺直腰而坐,而是半躺半坐,男士若然坐上去,就顯得無品味兼失禮。Stökl 認為,只有年長婦人才有「特權」在這種椅上半坐半躺。
Moyashi:白色,全部都喺白色
「白物家電」這個字是日文獨有,直接翻譯就是「白色的家庭電器」。50 年代末出現「三神器」的說法,即電視、洗衣機和雪櫃,當中的洗衣機和雪櫃就是「白物家電」。但首先大家需要注意的是,「白物家電」都是與家務有關的 —— 電飯煲、洗衣機和雪櫃。與生活衛生無關的例如電視、收音機、電話之類,都傾向深沉的色調,如黑、深藍、木紋之類。由此,我們得知一個事實:顏色與電器產品的用途有間接關係,「白物家電」扣連著昭和時代的國民生活衛生。
讓你除舊迎新:簡化生活的 6 個步驟
距離 2018 不到一周,又是時候回顧過去、展望將來…… 等等﹗俗務纏身的你,在訂立新年大計之前,是否應先整理自己,踢走累贅煩事,才去追求目標?The Financial Diet: A Total Beginner’s Guide to Getting Good with Money 作者 Chelsea Fagan 提供 6 個在個人、理財及家居的簡化貼士,讓你來年能夠更加專注,達至心中的理想生活。
羽絨被:熱銷的簡單、溫暖與柔情
在英國人尚未有羽絨被可用時,在寒冬中睡覺,就要蓋毛毯,一張不夠暖就蓋兩張,兩張不夠就蓋四張。到明晨起床,就要費一番功夫。70 年代之後,羽絨被在英國漸漸普遍,如今世界各地無人不識,許多人家裡也有。為何英國人當時不蓋毛毯改蓋羽絨被呢?此可謂英國商人 Sir Terence Conran 之功。
6 步防止家居成細菌養殖場
到底應該隔多久清潔家居才恰當?細菌微生物學家 Jason Tetro 及清潔專家 Becky Rapinchuk 定下以下家居衛生標準,予大眾參考,以保障家庭健康,避免家具或電器變成細菌養殖場。
藏書的書脊,向裡面放?還是向外面放?
書脊向裡面放?還是向外面放?別覺得這條問題很多餘,近來歐美流行的一種室內設計,就是顛覆擺放書本的傳統,刻意把架上所有或部分書籍,擺成書脊朝內書口朝外,展示由書頁組成的純白或泛黃,增添書架的色彩變化。如此大膽的做法,當然不是人人接受得來。但當書本不在閱讀之時,它該以甚麼姿態存在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