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瓦遮頭等如「家」?新世代缺乏歸屬感

A+A-
No place like home?  圖片來源: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置業乃人生大事,在香港這個全球樓價最貴的地方,大家為了上車可謂各出奇謀,靠父幹靠炒股靠秘撈…… 全都只為了有瓦遮頭。不過,買個蝸居就代表有個安樂窩嗎?似乎未必

宜家家居(IKEA)近日發表本年度的「家居生活報告Life at Home)」,該公司訪問 22 個國家近 23,000 名人士後,發現多達 3 分 1 人對現時的住所沒有家的感覺,而這種莫名的不安在城市更為強烈,35% 的人表示渴望逃離家園。

宜家的民族誌學者指出,要讓人有在家的感覺,需要具備隱私、安全、舒適、擁有權及歸屬感這 5 個元素。對很多人來說,這些卻不再需要單一地方來滿足。「我們的住所愈來愈細小、智能、繁忙和嘈吵。這都影響一個獨立空間如何成功提供我們的所需。當我們找不到在家所需的,就會往外跑。」

這個變化在美國社會尤為巨大。上幾代人可謂傾注所有願景和資源,只為建造一間 dream house。房地產專欄作家 Candace Jackson 曾在「紐約時報」寫道:「二戰以後,置業等同某種愛國成就的概念,經由政府大力宣揚,並以減稅形式提供部分補貼後,愈發普及。」這種雄心壯志其後卻變了。

Candace 解釋:「10 年前,理想家居旨在讓朋友和鄰居驚嘆。如今卻旨在接待親戚,或是 Airbnb 客人,甚或充當辦公地方。」她更指:「一些地產商表示,2018 年房子最大的賣點,不是可容納 3 架車的車房或顯赫的出入口,而是用途靈活的家。」這很糟糕嗎?也不一定是。

人在不同地方營造家的感覺,理應更可培養出自由的感覺。宜家的分析師 Maria Jonsson 便指:「我們發現一種新行為,人們利用家居以外的空間和地點形成的網絡,作為他們部分的治家經驗。我們相信,這種擴展的家居生活理念,予人更多機會來營造居家感,不論他們居於何處和怎樣生活。」

不少人甚至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家的感覺。宜家的調查顯示,45% 的美國受訪者表示會在泊於家外的車內,享受獨處的時刻。千禧世代甚至在虛擬平台、社交媒體或網上聊天室找到在家的感覺。宜家的調查發現,在 18 至 24 歲的受訪者當中,21% 的人在虛擬社區找到難以形容的歸屬感。

難怪無論是找租盤、買盤還是 Airbnb 單位,最看重的還是 WiFi 和網速。管你空間多大裝修多美,若是無法上網淘寶、打機、看 YouTube?豪宅也比不上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