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的「無窗簾」文化

A+A-

荷蘭人被困家中,不可一日無大麻,卻可終日無窗簾。即使家在路邊,窗朝大街,依舊無遮無掩,任由路人瞧見屋內的一舉一動。這種獨特文化引起研究人員的興趣,他們好奇荷蘭人似不太在乎個人私隱,到底是因為活得坦蕩,抑或是存心顯擺?

最為廣傳的理由來自基督新教的端正主義,強調正直之人無事好藏。與其拉上窗簾引起別的揣測,不如「開誠佈公」,以示自己有多老實。但不可否認,炫富或是另一個原因。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室內裝潢和陳設愈發奢華,現時甚至有人炫耀訂製的開放式廚房、名牌沙發或最新的平面電視機。

人類學家 Hilje van der Horst 與 Jantine Messing 在 2006 年就此現象進行研究,發現關係緊密的社區中,居民較愛拉開窗簾,亦傾向以雕像、花瓶和(假)花裝飾窗戶。加上荷蘭人本就愛朝屋外望,看看燈火、鬧市和路人,室內與室外的互動有助培養這種開放的國家文化。

自由身記者 Katja Brokke 在阿姆斯特丹的 De Jordaan 成長,即使該區已經發展為旅遊熱點,開滿時髦的酒吧、精品店和餐館,但區內大多房屋仍是沒裝窗簾。Brokke 祖母 Astrid 於 1987 年遷入該區,家在一樓的她表示:「最初也用過窗簾一陣子,但覺得很鬱悶就拿走了。」

即使住在底層,很多荷蘭人也照樣「無遮無掩」地生活,即便裝了窗簾也只當裝飾。

其實 Astrid 所住的街道頗窄,但對面無人居住,遠處只有一座低層房屋的車房和一楝商用大廈。「所以窗簾沒用。我也不喜歡…… 或許是我不喜歡資產階級那一面。也許是我懶得為此做任何事,但另一方面我又不在乎。」即使 10 年前對面有人遷入,但對方從早到晚都放下百葉簾,她便安於現狀。

41 歲的 Jan Willem van Hofwegen 住在 3 樓已經 5 年,本以為沒人會看到住所內部,直到一次往對面街的雜貨店,伴侶在家開了燈,才發現路人可以看得很清楚。「但我不會用窗簾或百葉簾,主要是審美原因。我不喜歡百葉簾,窗戶也向內,它沒有用。窗簾感覺有點古板,不適合我的現代風格裝潢。」

住在底層的 Marianna Beets 也沒有把窗簾當作必需品。「我家位於旅遊城鎮 Volendam 旁的 Edam,就在大街和運河邊。總是有人路過,有時他們會停下看進來。我揮手時他們會害羞,立即意識到自己在做甚麼,但大多會笑著揮回來。」她直言:「我喜歡看遊客和互動…… 這是我與外界聯繫的方式。」

不過,這種坦蕩的生活文化出現消退的跡象。Astrid 感嘆:「很多在 De Jordaan 土生土長的人喜歡展示家居。可惜他們大多已離世,或因房價及屋租飆升而被迫遷出。自從外來者 —— 大部分為外籍人士 —— 增多,愈來愈多窗簾被拉下。年青人也傾向想要保持私隱,這份開放也要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