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bnb 賣樓大計:共享家居能解決土地問題?

A+A-
圖片來源:Matt Cardy via Getty Images

今天的 Airbnb,市值估計超過 380 億美元,但成為新行業龍頭後,公司應如何再進一步?在創辦人兼產品總裁 Joe Gebbia 主導下,Samara 工作室於 2016 年成立,為公司探索前路。經過研究,Samara 近日推出「後院(Backyard)」計劃,以共享為目的設計及建造房屋,人們既可在 Airbnb 置業,並在同一平台租出房屋。計劃旨在令無論買家或短期租客,都能根據心中所想,隨意轉變家居。但在共享潮流下,未來「家居」的概念,或許亦因而有變。

計劃的第一批測試房屋將於 2019 年出現,它們與普通房地產的分別,在於其可塑性。「後院」的房屋讓人可以改變間隔,以至屋頂亦可挑選組件替換。假如從租賃角度來看,這種想法至多只是令屋主可增添一個客房、浴室,好使能增加自己出租的房間及收入。但 Airbnb 強調的是,隨著租客在內的居住者需求,家居能夠重新配置,這意味著項目關注的,不只屋主如何改變自己的房屋,租客亦成為真正的短租主人。

傳統建屋方式難滿足需求

Gebbia 認為,計劃並非單純的商業項目,更是滿足迫切的道德訴求。Samara 引用聯合國估計,指到 2060 年,全球將建造 2.5 萬億平方呎的新建築物,相當於每週在地球上增加一個巴黎。單在美國,人們平均每日便開始興建 3,300 套新房屋。但現時建築物的興建方式卻顯得過時,產生大量浪費。是以,「家居」亦要與時並進,思考同一個家居,可以如何滿足許多人的需求。

「後院(Backyard)」的組件設計模型。 圖片來源:Samara

不斷地建築產生持續的浪費,而土地未來能否滿足所有人的居住需求亦是一道難題。這種以共享為宗旨的設計,可能會衝擊人們現時對家居住所的理解。未來的家居或許不再是私人空間,而變得商品化。

起初的 Airbnb 只是讓人在短期內租住一間空房或整間屋,對酒店業造成巨大打擊。不過,Airbnb 的崛起卻有自相矛盾的一面,Airbnb 在建構遍佈世界各地的 bnb「領空(AirSpace)」。自由撰稿人 Kyle Chayka 舉例並說明:「日益同質化的極簡主義時尚美學,現時在咖啡店、共享工作空間中都可以找到。Airbnb 出租的房間從峇里島到巴塞隆拿,你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但永遠離不開其領空。」試想像「後院」成真,自己每次旅行,都在不同地方,找到相似的空間,便正好印證 Chayka 的說法。

另一方面,共享經濟的其中一個定義,是分享未充分利用的資產。「後院」不單在外表上扭轉房屋外觀及建造方式,同時不禁令人思考房屋是甚麼一回事。屋主過去以 Airbnb 向遊客出租額外的空間,已進入了共享經濟的領域。而購買一個專為商品化而設計的拆組房屋,投入共享的程度,已非當初可比擬。若 Airbnb 真的成功晉身房地產業務,也許表明共享經濟將繼續存在,而家居可能只是晚上用來睡覺的地方,其餘時間,網上的陌生人正等待租賃你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