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賣手機賣飯煲,小米憑甚麼「捲土重來」?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靠粉絲經濟快速崛起,製造出高性價比手機,幹掉三星與蘋果,被稱為中國的 iPhone,卻又不敵後起的 Oppo 與 Vivo,差一點又被手機市場淘汰出局。為了生存下去改賣牙刷、飯煲、濾水器,竟然又奇蹟般崛起。即將在香港上市的小米,市值憑甚麼約 500 億美元?

答案之一:他讓科技與生活緊緊相依,創造出一個用戶黏上了就放不掉的生態系。

去年底開幕的深圳小米之家旗艦店,外觀有著寬敞的落地玻璃,裝潢則是無印良品的日式極簡風,走在其中處處可感受到 Apple Store 的氛圍,差別在於蘋果只賣手機筆電等電子產品,小米則連抽濕機、吸塵機、梳化都陳列店內,而且價格比一般國際品牌低上 30%,幾乎像是蘋果、IKEA 和 Daiso 的綜合體。

不要以為低價多樣化的商品就沒有貢獻,這些除了手機之外的居家用品,一年可以幫小米帶來 150 億人民幣的現金流。

從手機做到牙刷,小米的策略看似無厘頭,實際上卻是有計劃地深入每個使用者的生活。從手機、到手環、電視機機頂盒、單車、掃地機械人與吸塵機等家電用品,無一不與小米的網絡串連。所有的數據蒐集回後端軟體平台,小米就能知道你的生活習慣、日常作息等。

當一般人還在爭辯物聯網(IOT)究竟能對人類帶來甚麼樣的實質改變,小米已經悄悄攻佔了你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根據研調機構 Gartner 的報告,小米在全球的物聯網設備市佔率達 1%。數字看起來並不特別起眼,但要知道他對比的全部都是像高通、三星、華為等做全球企業生意的龍頭廠商,在對消費者端已經可以與蘋果東西輝映。

然而,一般公司要把一款產品做好已經極度不易,Dyson 終其一生都在研究氣流技術,三十年來研發出吸塵機、風扇、乾手機等數款產品,即使蘋果也集中在手機、筆電。只有像 SONY、Panasonic 等日本百年企業,或是三星、LG 這種國家級企業,才有本事拉出如此寬廣的產品線,小米這間還不到十歲的年輕公司,憑甚麼走入一般人的生活?

從手機做到牙刷,小米的策略看似無厘頭,實際上卻是有計劃地深入每個使用者的生活。 圖片來源:路透社

關鍵,就在他創造了讓上百位廠商都能夠進駐的生態鏈。

小米選擇的商品,必須符合「國民企業屬性、80% 民眾必需品,量大又有需求」的特質。他有一個兩百人的團隊,專門協助生態系廠商做行銷,給資源。但他不是只花錢不管事,還有專業的工程師團隊居中與生態鏈廠商溝通,確定標準。

在小米生態鏈中,各合作廠商擁有主控權,小米不干涉,並把最大利益留給各公司領導人。如同當年拿破崙征服歐洲大陸時,從來不帶足糧食,而是讓部隊攻打下城池後自己掠奪分配戰利品,如此一來所有將士都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卯足全力,做出最好最便宜的產品。

事實上,這些外部研發出來的居家生活用品,最終還是會回到小米的核心產品:手機。除了能連線控制其他產品功能之外,消費者為了方便使用,所有的數據最終還是要回到一個端口,手機正是最方便的載具。

換句話說,小米不用甚麼產品都自己研發,只要維持住生態鏈的平衡,確保所有人都有利可圖,最終獲益的,就是作莊的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