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深水埗發生倫常命案,印籍母親涉嫌用枕頭焗死 3 名年幼女兒。據報道,疑犯與丈夫分居一年,正處理撫養事宜,警方初步相信事件牽涉感情問題,不排除是不想將 3 名女兒交給他人照顧。過往有犯罪行為專家曾表示,倫常命案中,加害者往往是希望家人將來免於受辱或發生悲劇,認為痛下毒手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
心理
|共406篇|
血腥行兇影片,對未成年者有何心理影響?
日前鑽石山荷里活廣場發生斬人案,隨後有拍得行兇過程的閉路電視影片流出,那些血腥片段亦旋即在網上瘋傳,相信不少青少年甚至兒童也有看到。東西方專家均警告,現實中的暴力影像透過社交媒體擴散,足以對未成年人士的心理健康造成破壞,而保護他們善用互聯網免受傷害的重任,則落在每個成人身上。
你我都是自虐狂?人們為何透過痛苦尋找快樂
在珠穆朗瑪峰上,現時堆積了超過 200 具屍體,大多是因為缺氧、體力不支,又或者各種意外而死亡的登山客。人們如想征服山峰就要跨越前人屍體,有研究指,平均每 20 名登頂的冒險家,就有一人無法回程,可是依然不斷會有後繼者冒生命危險勇闖山峰。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 Paul Bloom 就在著作 The Sweet Spot,探討究竟人們為甚麼自願做一些令自己痛苦、甚至冒生命危險的事情。
口說欣賞努力,實際喜好天賦?
「沒有後天努力,再多天賦也沒有意義」、「成功需苦幹」,類似的說話或許已經聽到麻木。強調努力之重要,或能為成功人士博得謙虛貼地的名聲,但過分強調,反而可能令不少事業範疇出現「天分偏誤」(naturalness bias)—— 與其他須通過努力而成功的人相比,人們更敬重有天賦的人。
【人生好累】想重返幼兒時期的大人
面對令人疲累的工作及生活,大人有時也會懷念只要嚎啕大哭,就會有人安慰的幼兒時期。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一些上班族的娛樂是與歌手虛擬化身一起唱兒歌、在酒吧中聽繪本故事。這些人或都嚐過成年後的辛酸,想要重拾兒時生活的快樂。
Moyashi:壓力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侏羅紀公園」中的恐龍在沒有人管理的島嶼中活下來,形成獨自的生態,主角們於是感歎:「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這成為該電影系列的名句。生命無論如何都會繼續,特殊的環境只意味著特殊的出路,不會改變生命繼續流動的事實。
Moyashi:欺凌是確保自己不被欺凌的最佳手段
在大多的欺凌事件被揭發後,大眾經常都無法理解,受害人不一定是個討厭鬼,反而本來是品學兼優的學生,為甚麼會被欺凌?加害者明明沒有實質好處,竟然會如此心狠手辣。事實不是受害者有甚麼特別,也不一定犯下甚麼天大的過錯,而是因為群體為了維持自己的向心力,急於找一個倒楣鬼。
正常的迷思:社會如何令人生病
過去兩年多的疫情,令到很多人意識到疾病不單是醫學問題,亦是政治和社會學的問題。加拿大名醫 Gabor Maté 去年就出版著作 The Myth of Normal,揭示社會一些所謂「正常」的狀態,如何令人一步步走向疾病。
恐懼:同時驅動利他主義的情緒
很多人會把恐懼歸類為負面情緒。坊間有很多慰藉心靈的書籍和網絡文章,鼓勵人們要克服內心恐懼,以建立豐盛人生。每個人都會有感到害怕的時候,這是本能反應,但不是很多人會明白恐懼的本質。喬治城大學心理學教授 Abigail Marsh 的著作 Fear Factor 就嘗試解釋恐懼情緒如何影響人類的行為,有時候甚至令人作出利他行為。
奧威爾三部曲之三:備受欺凌,學會求生的「如此歡樂童年」
1952 年,亦即奧威爾死後兩年,其自傳「如此歡樂童年」(Such, Such Were the Joys)出版,講述他 8 至 13 歲期間被欺凌虐待的慘痛經歷,這份痛苦亦融入到他後期的作品之中。
【年輕勢】窮得只剩時間:為何韓國青年愛排隊?
時間就是金錢,當有人用錢買時間,更多人只能把時間當錢花,包括韓國青年男女。排隊文化在 1980 年至 2000 年初出生的 MZ 世代中日漸盛行,為了買到品牌物以至折扣貨,等上數小時也樂此不疲。專家分析,在求職難發達更難的時代,他們從中追求的不只物質,還有微小的幸福和成就感。
離鄉別井後,難民面對的身心健康危機
近年全球多國走向獨裁,政局變得動盪,很多人流離失所甚至被迫遠走他國。這班難民因為往日經歷的政治暴力而身心受創,到達其他國家後,又要長期活於貧窮狀態之中,難免出現各種身心健康問題。2022 年,美國加州羅馬琳達大學的研究團隊就在「刺針」旗下學術期刊發表文章,分析緬甸流散群體的健康情況。
研究:嚴師不會出高徒,只會換來不合作
面對過於嚴厲的老師,學生總是會覺得害怕或有距離感;面對循循善誘的老師,學生則更易敞開心胸。近日一項心理學研究亦顯示,老師若用嚴厲語氣與學生說話,兒童及青少年會更不願合作,教師甚至會因此錯失保護受困擾學生的機會。
元宇宙樹洞:談生論死的虛擬聚會空間
對於親友離世,不少生者都找不到排解情緒的出口,但原來元宇宙有虛擬聚會平台,可供參加者以匿名方式敞開心扉,分享難以啟齒的生離死別感受,以 VR 的臨場感建立跨地域互助社群。「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記者就深入元宇宙,帶來第一手報道。
從哈里王子回憶錄,理解喪母的長期創傷後遺
哈里王子回憶錄 Spare 日前出版,在爭議聲中登上暢銷書榜,縱然該書以「用愛的永恆力量戰勝悲傷」(Eternal power of love over grief)為宣傳,但新英格蘭大學社工學系副教授 Sarah Wayland 反而指出,哈里疑有喪母的「複雜性創傷」後遺,悲傷不是被戰勝、只是被粗暴壓抑,影響其身心發展至今。
7種「心聲」,助人作出好決定?
日常作出大小選擇、取態及決策時,人們會聽取別人的意見,但更多會聽從自己內心發出的聲音。在近月出版的書籍中,心理學家 Jim Loehr 及行為遺傳學家 Sheila Ohlsson Walker 稱指導內心的聲音為「YODA」,是每個人的私人決策顧問,但有時卻可能會提供造成決策錯誤的資訊,所以專家認為,需要訓練心聲,才能助人作出更好的決定。
新一年,試試有技巧地表達意見
想要訓練自己開放思維,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練習,譬如從熱門新聞中挑選一個你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寫一段文字來捍衛與你自己相反的立場。如果做不到,就找一個也喜歡思考的朋友,請他解釋這個與你相反的立場,然後複述他們的立場,直到他認可你表達得很準確。
男人不做家務,原來是直觀問題?
家務始終要有人做,誰來做又是另一回事。即使在講求男女平等的現代社會,女性每日做家務的時間仍比男性多。問到為何男性少做家務,最常見的解釋可能是懶、習慣依賴。不過哲學家 Tom McClelland、Paulina Sliwa 在「哲學與現象學研究」雜誌上,就以「直觀功能」(affordance)理論解釋,原來男女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家中事物,會導致動手做家務的動力有異。
自知之明:如何了解自己的真實個性?重要嗎?
你認識的自己跟別人眼中的你未必一致,哪個才準確?17 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開始關注內省;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研究自我認知哲學家 Mitchell Green 認為,此概念是現代西方哲學的獨特之處。然而,心理學家指出自我認知缺乏客觀標準,近年遂透過比較自我認知與他人評價來探討其真確性,以及認識自己是否能讓人活得更好。
年賺幾多錢才能幸福?
無論「辛苦搵嚟志在食」或者「賺錢買花戴」,花錢享受能讓不少人快樂。在充滿銅臭的世界,幸福免不了跟收入扯上關係。過去有研究指,當人們的年收入達到 7.5 萬元(美元,下同)時,幸福感會趨於穩定,再多的錢也不會有太大改變。不過近年也有研究挑戰這個數字;亦有人認為,錢與幸福的關係,似乎取決不同人的身份、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