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關於矽谷科技、拖延症或培養專注力的書籍,都不約而同提及同一個概念 —— 成長心態。
心理
|共269篇|
美國人回復的「正常」,離不開血腥槍擊案
當美國人陸續接種疫苗,開始擺脫疫症陰霾時,卻沒想到渴望已久「正常」,竟包括連場血腥襲擊。一星期內,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的按摩店,以及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的超市,先後發生大型槍擊案,合共奪去 18 條性命。一些專家更警告,隨著全國漸漸如常活動,可能會有更多槍手大開殺戒。面對這個「長期流行病」,美國社會能否找到解藥?
「嬰兒潮」美夢落空,抗疫令人性冷感?
普遍以為,疫下全人類被困家中,閒來無事便只能「做人」,造就一波嬰兒潮。只是任誰也沒想到,居家抗疫令人更忙更累更受壓,很多年青夫妻及單身男女因此性慾大減,對親密行為興趣缺缺。多國出生率再創新低,鬧起了嬰兒荒。如何重拾床第間的熱情,成為兩性關係乃至生育繁殖的難題。
怒火中燒:哲學如何為憤怒辯護?
面對社會價值崩解,很多人既憤怒又絕望,有人認為既然無能為力,我們便應該學懂放下。但芝加哥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Agnes Callard 在新書 On Anger 為憤怒辯護,她認為憤怒源於道德觸覺,一旦我們對不義之事麻木,便可能釀成道德危機,但憤怒又必然衍生出復仇衝動,構成所有受壓迫者要面對的內心掙扎。
【深呼吸】極權主義助燃劑:孤獨
極權主義不單是關乎權力分配的政治制度,整套制度也支配著社會各人之間的關係,消滅人們的多元性和獨特性,入侵人類心靈最私密的領域。巴德學院政治哲學教授 Samantha Rose Hill 就撰文與讀者重新探索思想家漢娜鄂蘭的著作,了解極權主義如何滋長並寄生於人們的孤獨感當中。
【*CUPodcast】拖延心理學:如何克服拖延,重新掌握時間?
由 Jane B. Burka 和 Lenora M. Yuen 撰寫的心理學書籍「拖延心理學」下半部分歸納不同方法,引導讀者改善拖延問題。其中一部份針對「如何判斷時間」提出不同建議,如練習判斷時間,為干擾作準備、好好利用零碎時間、拒絕無謂的人事物等。
【*CUPodcast】拖延心理學:五種拖延者,你屬於哪一種?(上)
為何明明有要事要處理,我們卻總是一拖再拖?特別在科技一再攫取注意力的世代,「拖延症」更發展成全人類通病。拖延自古以來已是人之常情,絕非病症,然而,若拖延行為影響了生活與情緒,我們便不得不正視並解決之。
陶傑:人離鄉總是賤?
在中國人的海外移居史上,人離鄉賤,互相攻擊甚或自相殘殺,屢見不鮮。
WFH 時,不工作就代表懶惰?
在病毒大流行的防疫限制下,不少人會因沒有好好用盡在家每一刻去工作,而覺得自己過度散漫。有學者就認為,人們需要克服這種「在家即偷懶」的錯誤觀念。
武肺下的未來,星相能夠解答?
農曆新年將至,又是堪輿學家為各生肖預測來年運程的時候。但其實早在新年之前,不少人因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以及科學解答不了的問題,選擇求助於星相命理。
人生應享樂?認識伊比鳩魯學派
人生苦短,有文人會勸勉大家及時行樂,例如李白「將進酒」名言:「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也有哲學家呼籲人們要好好自我約束,方能成就一番事業,例如中國儒家就提倡「修身齊家」。西方也有類似討論,古希臘有所謂的「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ism),提倡享樂至上,但卻被其他哲學家打壓。有學者就認為在亂世之中,我們應該再讀伊比鳩魯學派哲學。
面對死亡,青年人比中老年人更透徹?
年紀愈大,是否就愈能看透生死?近日有研究發現,武肺疫情令不少人改變對死亡的看法,而對比起中老年人,青年人對死亡的態度似乎更為成熟。
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南極探險家如何渡過漆黑孤寂的寒冬
無論是溫度抑或政經狀況,香港都踏入寒冬,相信每天早上,你我都不想離開被窩。南極是地球上其中一個氣候最極端的地方,每年一半時間沒有日照,冬季平均只有攝氏零下 49 度。地理雜誌 Atlas Obscura 就與大家回顧,在上世紀初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南極探險家如何面對嚴寒、黑暗,還有孤寂。
人能夠只活在當下嗎?
你我大抵都經歷過各種迷茫、艱難的時刻。很多人一直活在過去,沉醉於昔日輝煌,也有不幸的人會被舊日創傷纏繞至今。有些人嘴裡總是掛著要放眼未來,千方百計為未來奔波籌謀,結果令自己身心透支。故此,很多禪修大師和心靈書籍勸勉大眾要「活在當下」,有哲學家就嘗試解釋這句說話的含義,並解說人能否只活在當下。
以三個哲學概念應對困難時刻
終於告別多災多難的 2020 年,2021 年的疫情未過,限聚令下人們無法共聚迎接新一年。與此同時,至少 50 多名立法會初選統籌者和參選人被捕。在充滿變數的未來,科克大學哲學系講師 Katy Dineen 就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介紹三個哲學概念,好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路,以應對未來挑戰。
【*CUPodcast】辨識五種心理作用,成為更好的自己
新年伊始,大家愛為未來一年訂下目標,立志要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方法人人各異,亦未必很清晰,而認清自己的弱點,已成功了一半。今集 *CUPodcast 就介紹五種常見的心理作用,助你來年生活得更愉快。
2020 年我們的集體情緒:Acedia
經過一整年的抗疫戰,很多人都疲倦了。課堂變成網上進行,無法與同學相見;限聚令下,公眾活動都暫停,無以享樂。可是,人們還是要工作,只不過有時是 Zoom,有時則要回辦公室。慢慢地,新聞一天比一天差,網劇好像愈來愈重複單調,人們對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勁。澳洲天主教大學宗教學家 Jonathan Zecher 就用一個古老英文字「Acedia」來形容我們的集體情緒。
牌桌上的 MBA(下):創業不靠運氣,靠長期堅守紀律
一般賭客往往都是根據當下結果,來判斷是否改變下一回合的策略。但這樣的人缺乏長遠策略規劃,只看短期業績,「或許可以贏個幾手(回合),但一定撐不到最後」,當代德州撲克大師 Dan Harrington 在書中指出。
陶傑:生與義
瘟毒肆虐全球之際,2,500 名英國平民竟然參與一個「自願染疫」的計劃,以便協助政府展開新冠病毒的研究。
賭桌上的 MBA(上):創業前要先選對桌子
賭桌上的牌局,向來反映著人生,而厲害的創業家或企業主,能夠從中體會出投資與經營之道。「21 點」著重於計算能力,但如果要看透人性、洞悉心理,沒有甚麼賭局比「德州撲克」更值得投入。這個遊戲不是跟莊家對賭,而是與牌桌上的其他人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