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鄉鎮資源不足,兒童經歷創傷事件後,社區內卻缺乏社工和心理學家支援,長遠損害他們的精神健康。本地組織 Waves for Change 就以滑浪作為治療手段,讓那些因貧窮、殘疾、幫派暴力等問題,處於「有毒壓力」高危狀態的 11 至 13 歲孩子,在海中通過學習和群體活動,培養興趣、自信甚至理想。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Tim Conibear 在 2006 年從英國移居南非後,發現當地資源嚴重不平等,想要融入社區作岀改變。「當時我想,自己透過滑浪收穫很多,他們肯定也會。」翌年他與 Masiphumelele 鎮上幾位年輕人開展活動,最初只有 4 名孩子參加,但很快擴大至 50 人規模。「我們會去衝浪,之後可能再去喝杯熱朱古力。我發現他們已跟教練們建立連繫。我不會科薩語,但看得岀那是一種輔導。」
最初幾年,Conibear 和教練們只能以義工形式,在週末帶孩子們岀海。直至 2010 年南非舉辦世界盃,為 Waves for Change 這類「體育促進發展」項目帶來很多資助機會,包括勞倫斯體育公益基金會每年所給的 10 萬蘭特(約 43,000 港元)。他便讓兩名教練轉為受薪員工,並將活動擴展至平日,後來還增聘應用發展心理學家等研究人員。Conibear 解釋:
任何治療干預的基本概念,都是讓人有機會傾訴和被聆聽。而我們以滑浪作為媒介,是因為這樣可以透過非語言的方式,建立很多融洽的關係。
目前 Waves for Change 在南非共有 5 個據點,連同設於利比里亞的分部,每週為 2,500 名兒童提供衝浪治療計劃。Conibear 表示,最初 8 週學員只會在教練幫助下「互教」,彼此建立信任和緊密聯繫後,再教他們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包括自我調節、分享和正念呼吸。譬如教練 Bulelani Zelanga 就讓孩子們下水前,先在陸地進行一連串呼吸練習,再嘗試分享生命中感恩的事。他強調:「治療為先,滑浪次之。」
組織每次也會接載孩子往返海灘,並在課後提供一頓營養餐。學員完成為期一年的課程後,可於週末到一間非正式滑浪會繼續受訓,同樣有交通及膳食供應。Conibear 指很多孩子也在該會多待 5、6 年。他們之後可向 Waves for Change 申請兩年合約制的教練職位,在職期間可再進修,完約後亦獲協助轉工,出路包括家鄉海灘附近的衝浪店、外國衝浪勝地的度假村,或是轉行加入警隊、成為健身教練等。
Zelanga 正是從學員變成教練的好例子,他在 2011 年被轉介到 Waves for Change,當時年僅 9 歲,「本來以為只是學衝浪」。Zelanga 自言原本很頑皮,既會欺負人,也被人欺負,參加課程後「交到對的朋友」,反觀部分舊友「現在都是小偷,其中 4 人被刺死」。現在他學會控制情緒,並擁有明確目標,繼獲地方政府提名優秀教練獎,並完成體育管理文憑後,計劃明年再進修,希望未來開設一間滑浪學校。
我一直都跟學生說,我想為 15、16、17 歲的孩子做些事情,他們需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