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鬧得熱烘烘的「羅馬水池」事件,在公關新聞和社會運動的角度來看,十分有趣和具啟發性。
民生
|共4篇|
「安倍經濟學」連安倍家鄉也沒救?
隨著安倍晉三宣佈因病辭職,「一強」政權即將落幕。這位刷下在任時間最長紀錄的首相,留下了一堆尚未兌現的承諾,包括「安倍經濟學」及振興地方經濟的政策。7 年零 8 個月過去,在他出身的眾議院山口縣第 4 選區(即下關市及長門市),居民生活未見改善,商店街更是死氣沉沉。
陶傑:興邦 2.0
若中國經濟增長無法再以西方資金為主的出口支撐,則只有靠國內需求。目前的水災,多個城鎮房屋被沖垮,災後重建,倒可刺激「國內建設」,造就大量就業人口。
【短片】香港要靠東江水的由來
60 年代,面對嚴重水荒,港英政府為何拒絕中國的免費水,堅持要掏庫房買水?東江水供港,又何以由一宗低調買賣,演變成現在中港關係的最強文宣?最貼近民生的用水,背後仍然是一場又一場的政治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