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an Fung:內地剿「三座大山」 資本主義另闢蹊徑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中國崛起背後的經濟奇蹟,倚靠工業和農業的成功,未來要維持優勢,就要保留人才。政府似乎刻意把焦點投放在「去中產」,聲言要剷除「三座大山」(房地產、教育和醫療),盤算大概是要做好實體經濟,才能在世界列強保持競爭力,不再沉醉消費振興經濟模式、減少社會投機炒賣氣氛,朝德國模式發展,也造就中國在 ESG 年代追求一種與眾不同的路線。

不少人也聽過,窮苦人家的小孩只要努力,長大後也可以成功和變得有錢。機會平等代表至少要在某程度上存在實質機會,但要讓所有人得到公平的參賽機會,就顯然要令窮人家的子女在起跑點有一定的資本,解決辦法有人提過「全民最低遺產」及「全民基本收入」等。

但內地當下似乎只學其形,不學其神,在未有福利主義的基礎下,硬推「雙減文件」,打壓官方眼中的教育亂象,如機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客觀結果是資本市場大恐慌,數以千億市值一夜蒸發。

事實上,隨著經濟起飛,富裕家庭一直在教育方面進行「軍備競賽」:讓子女參加更多先修課程,並學習其他才藝,好讓他們更容易擠進高等教育的窄門。

而內地政府嘗試處理這個問題的手法較為特殊,選擇強制推動大批「三線」大學轉制為職業院校,逼使一些讀書成績比較遜色的學生另闢戰線,轉為職業導向。一下子將「大學生」貶為「職校生」,當然引起社會不滿聲音,爆發「反獨立學院轉設職業本科運動」,更一度引起警民流血衝突

今次一刀切的「教育大革命」成敗尚待時間去證明,但觀乎德國的教育制度,其實也有其弊端,除了至今依舊未能達至教育機會均等,所面對的問題仍多,包括專業教育人員匱乏、學校經費不足、州市之間拚 KPI 多於作育英才等等。而以上一系列的問題,對於一個幾千年來也講求功名利祿、推崇金權的大國,似乎也不易解決。

加上,在現實的情況下,富裕的家庭可以藉由賄賂人脈或其他方式操縱制度,影響優越職位選拔人才的程序,也意味著所謂的教育公平和經濟平衡,未來似乎只會愈來愈傾斜於「超級既得利益者」,犧牲一群默默奮鬥的中產階級,連本來已經不容易向上流的機會也被抹殺。

內地輿論近日吹奏「德國模式」,以重製造、輕服務、職業教育、房住不炒、收緊外資等方向發展,刻意「去美國化」,為經濟帶來結構性質變。有金融分析師預測,此路線已成為內地未來 5 至 7 年的基本政策。一旦成真,中國營商和職涯規劃從此變得不一樣,而資本家也應該退居二線,讓專業的來。

在 ESG 主導資本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似乎也在進化,不特別追求國際 ESG 標準中、社會(S)因素所提及的勞工權益和種族平等,以及管治(G)因素所追求的透明度和一致性。未來在中國營商,尤其與民生關係比較密切的行業,應重新監管風險,好好適應這個中國式資本制度。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佬。從事過公共政策、科網、金融、媒體相關工作,近年轉型專注於 ESG 領域,成為全球首批特許 ESG 分析員,不時也文也武。